主动脉夹层的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疼痛、意识状态;体位护理要绝对卧床休息并合适摆放体位;疼痛护理包括药物配合及非药物镇痛;并发症预防要控制血压、避免腹压升高及观察脏器供血;心理护理需安抚患者情绪并指导家属给予支持,全方位保障患者治疗与康复。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主动脉夹层患者血压波动可能较大,需严格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一般要求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左右,通过持续心电监护等设备实时获取数据,若发现生命体征异常需及时汇报医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儿童的心率、呼吸频率相对较快,需格外关注其变化情况,老年人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衰退,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可能都提示病情的进展。
2.疼痛观察:主动脉夹层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胸痛或背痛,要准确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例如疼痛是否呈撕裂样、刀割样等,若患者疼痛程度加剧或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夹层有进展或破裂等情况,需及时处理。不同性别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在病情观察中都要细致评估疼痛相关表现。
3.意识状态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嗜睡、昏迷等情况。主动脉夹层累及脑部供血或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改变,通过与患者交流、观察其对指令的反应等判断意识状态,对于有基础病史如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更要警惕是否与主动脉夹层病情相关。
体位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减少身体的活动,避免血压波动加重病情。一般需卧床2~4周,翻身时要缓慢、平稳,保持身体轴线一致,防止因体位变动导致夹层破裂等严重后果。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其卧床的安全性,避免坠床等意外发生,可使用合适的约束装置但要注意舒适度;老年人卧床时要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定期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2.合适体位摆放:通常采取平卧位,若患者舒适感不佳可适当调整,但需避免屈曲、扭曲身体。例如床头可适当抬高15°~30°,以利于呼吸和降低心脏负荷,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合适的体位来改善呼吸状况。
疼痛护理要点
1.药物配合护理: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吗啡等镇痛药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等情况,因为吗啡可能抑制呼吸。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镇痛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镇痛方法如安抚等,在必要使用时严格按照儿童用药安全原则调整剂量等;老年人可能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需密切观察其用药后的反应。
2.非药物镇痛方法:可通过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式缓解患者疼痛焦虑情绪,例如与患者沟通交流,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案,减轻其紧张不安感,紧张情绪可能会加重疼痛感觉,通过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身心放松,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并发症预防护理要点
1.预防主动脉夹层破裂: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破裂的关键,遵医嘱准确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平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避免患者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对于有便秘的患者可给予缓泻剂,如使用开塞露等协助排便,减少腹压升高对主动脉的压力。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老年人要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预防便秘。
2.预防脏器缺血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各脏器供血情况,如神经系统、肾脏等。观察患者有无肢体麻木、无力、少尿或无尿等情况,若出现相关表现及时通知医生。对于有基础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警惕主动脉夹层导致的脑部供血影响,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脏器缺血相关并发症。
心理护理要点
1.情绪安抚:主动脉夹层患者往往因病情严重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例如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等情况,增强其治疗信心。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可能因陌生环境和疾病产生恐惧,需有专人进行安抚陪伴;老年人可能对疾病恢复担忧较多,要耐心倾听其诉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2.家属沟通与支持: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家属的陪伴和鼓励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要向家属讲解如何正确关心患者、给予心理支持等,共同帮助患者度过疾病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