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什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其发病机制包括粥样硬化形成使管腔狭窄及影响血流,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死,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血液检查等,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基础疾病,治疗有药物、介入、手术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二、发病机制
粥样硬化形成:多种危险因素可促使冠状动脉内膜损伤,血脂异常(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等可使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进展,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血脂易异常,增加了粥样斑块形成的风险。
血流影响: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在安静状态下可能尚能代偿,但在运动、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三、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早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增加。这与男性体内雄激素等因素以及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相关。例如,50岁左右男性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形成,还能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患冠心病几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不健康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易导致血脂异常、肥胖等,进而增加冠心病风险。比如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甜品等。
缺乏运动:运动量不足会使身体代谢减慢,脂肪易堆积,影响心血管健康,增加冠心病发生可能性。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易并发血管病变。
四、临床表现
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常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比如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片刻后缓解。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五、诊断方法
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等。例如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
血液检查:可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还可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相关危险因素。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脂肪、糖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例如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
介入治疗: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冠心病往往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应加强监测,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用药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同时,在治疗冠心病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女性患者:女性冠心病患者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除了常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外,要关注女性特殊的激素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