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性弱视是什么意思
远视性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远视屈光不正致视网膜成像不清影响视觉发育,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水平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其成因是眼球前后径过短等致光线聚焦视网膜后,关键期内模糊物像刺激不足致视觉发育异常。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屈光状态异常、立体视觉异常。诊断靠视力、验光检查及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治疗包括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视觉训练。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视力,督促治疗,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保证户外活动时间,定期复查。
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形成原因
远视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者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对于儿童来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会逐渐变长,一般新生儿的眼轴较短,存在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发育至正常长度。如果眼轴发育落后,就会持续存在远视状态。例如,新生儿的眼轴长度约为17mm,而正常成人眼轴长度约为24mm,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眼轴逐渐增长,若这个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远视性屈光不正的产生。
远视性弱视的发病机制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网膜上需要清晰的物像刺激来促进视觉神经细胞的发育、突触的形成等。当存在远视性屈光不正时,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模糊的,这种模糊的视觉刺激不能有效地激发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得视觉中枢不能正常接收和处理清晰的图像信息,进而导致弱视的发生。例如,在儿童视觉发育的0-6岁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因为远视使得视网膜成像不清,那么视觉中枢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刺激来完善视觉功能,从而引发远视性弱视。
远视性弱视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单眼或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范围。比如4-5岁儿童正常视力应达到0.6-0.8,如果患有远视性弱视,其矫正视力可能低于这个数值。
屈光状态:存在远视的屈光不正,通过验光可以明确远视的度数,例如可能存在+2.00D至+6.00D等不同程度的远视。
立体视觉异常:由于视觉发育受到影响,患者的立体视觉可能会出现异常,在需要精确判断物体距离、深度等立体视觉相关的任务中表现不佳。例如在玩需要准确判断物体远近才能完成的游戏时,会比正常儿童困难。
远视性弱视的诊断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来初步评估视力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使用相应的儿童视力表,如对于3-5岁儿童使用E字视力表等,确定最佳矫正视力是否低于正常范围。
验光检查:进行散瞳验光,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散瞳可以麻痹睫状肌,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明确是否存在远视以及远视的度数,同时排除调节性近视等其他屈光不正情况。
眼部器质性病变排除:通过眼部的常规检查,如眼底检查等,排除眼部的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器质性病变,因为只有排除了这些器质性病变,才能诊断为单纯的远视性弱视。
远视性弱视的治疗
矫正屈光不正:首先需要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使视网膜上能够形成清晰的物像,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刺激。例如根据验光结果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或者在合适的情况下佩戴角膜接触镜等。
遮盖治疗:对于单眼远视性弱视的患者,遮盖健眼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强迫使用弱视眼,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发育。比如对于双眼视力差异较大的患者,遮盖视力较好的眼睛,让弱视眼得到更多的使用机会。一般遮盖的时间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视力情况来确定,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每天遮盖的时间相对较短,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遮盖时间。
视觉训练:可以进行一些视觉训练,如使用弱视训练仪等进行精细目力训练、融合训练等,进一步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功能恢复。例如通过让患者进行穿珠子等精细动作训练,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和视觉功能。
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在儿童3岁左右就可以带其进行视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远视性弱视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要求督促儿童佩戴眼镜和进行遮盖治疗等,同时要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证儿童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因为户外活动有助于儿童的视觉发育。例如每天保证儿童有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辅助远视性弱视的治疗。同时,要定期带儿童到医院进行复查,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