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肥大是怎么回事
子宫肥大是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2.5cm伴不同程度出血的疾病,多产妇等易患,病因有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卵巢功能障碍等,表现有月经改变、下腹坠胀疼痛、白带增多等,诊断靠妇科检查、B超、病理检查,治疗分无症状定期检和有症状依情况治,预防要注意经期产后卫生、正确避孕、积极治妇科炎症、适度运动和合理生活。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子宫肥大是指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过2.5cm以上,伴有不同程度子宫出血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经产妇,一般育龄女性都有可能罹患,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及表现可能有差异。
二、常见病因
1.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多产妇的子宫肌层内弹力纤维组织在平滑肌间及血管周围增生,致使子宫肥大。年龄较大的经产妇因多次妊娠分娩,子宫肌层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2.卵巢功能障碍:雌激素持续刺激,可使子宫肌层肥厚。尤其在绝经过渡期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易引发此类问题。
3.炎症引起:慢性盆腔炎会导致子宫肌层内胶原纤维增生,使子宫纤维化而肥大;慢性子宫肌炎也可引起子宫肥大,一些有宫腔操作史或经期卫生不良的女性,更易遭受炎症侵袭。
4.盆腔淤血:可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导致子宫肥大,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久坐不动、盆腔循环不畅的人群,盆腔淤血风险相对较高。
5.子宫肌层血管硬化:原发性子宫血管病变等可导致子宫肌层血管硬化,引发子宫肥大。有血管基础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存在血管相关潜在问题的人群需多加留意。
三、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持续天数延长;也有部分女性表现为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经量及持续天数无明显改变。不同年龄女性月经改变的具体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对生育的影响,而围绝经期女性则更在意月经紊乱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下腹坠胀、疼痛:患者可感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在经期或劳累后症状往往加重。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劳累、久坐的女性,此类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3.白带增多:宫颈肥大患者常伴有白带增多,白带可呈黏液性或脓性,伴有息肉形成时可出现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有阴道炎症病史或个人卫生习惯不佳的女性,白带增多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且不易缓解。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增大,肌层肥厚,一般如孕8-12周大小,但外形仍保持规则。不同体型的女性,妇科检查时触及子宫的感觉可能略有不同,但医生可根据经验准确判断。
2.B超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肌层厚度及有无其他病变。B超下可见子宫肌层回声均匀,有助于与子宫占位性病变鉴别。对于肥胖女性,B超检查可能需要更仔细操作以获取准确结果。
3.病理检查:当怀疑有其他病变时,可进行宫颈刮片、子宫内膜活检等病理检查,以排除子宫恶性肿瘤等情况。有异常阴道出血或其他可疑症状的女性,病理检查尤为必要。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子宫情况。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要关注子宫状况对未来妊娠的影响,定期随访观察其变化。
2.有症状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如因炎症引起,可给予抗感染治疗;对于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等情况,可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子宫明显增大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如子宫切除术等,但手术需谨慎权衡利弊,充分考虑患者的生育愿望等因素。
六、预防措施
1.注意经期、产后卫生:经期避免性生活,产后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女性在经期和产后身体抵抗力较弱,注意卫生可有效降低子宫感染风险,减少子宫肥大的发生几率。
2.正确避孕:避免多次人工流产,减少宫腔操作对子宫的损伤。不同年龄女性都应采取合理有效的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及人工流产对子宫的不良影响。
3.积极治疗妇科炎症:及时治疗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炎等妇科炎症,防止病情迁延发展导致子宫肥大。有妇科炎症病史的女性要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4.适度运动与合理生活方式:保持适量运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维持子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期劳累、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年轻女性可选择瑜伽、慢跑等,中老年女性可选择散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