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斜视是什么
间歇性斜视是常见眼科疾病,具眼位间歇性偏斜特点,发病机制与神经支配、融合功能异常相关,临床表现有眼位偏斜、影响视力及眼球运动等,诊断靠视力、眼位、双眼视功能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屈光矫正、视功能训练)和手术,儿童及成年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早期诊断和合适治疗可改善情况。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支配因素、融合功能异常等有关。从神经支配角度来看,眼部的眼外肌运动受神经支配,当神经支配出现不平衡等情况时,可能导致眼位不能维持正常;融合功能是指双眼将看到的图像融合成一个完整图像的能力,当融合功能异常时,就容易出现间歇性斜视,比如儿童在发育过程中融合功能尚未完善,或者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导致融合功能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间歇性斜视。
临床表现
眼位偏斜表现:间歇性斜视的眼位偏斜具有间歇性特点,可能在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患病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斜视。例如,儿童在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设备后,可能更容易出现眼睛偏斜的情况。偏斜可以是内斜(向鼻侧偏斜)或外斜(向颞侧偏斜),以间歇性外斜视较为常见。
视力影响:对于儿童患者来说,长期的间歇性斜视可能会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导致立体视等双眼视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其未来从事某些需要良好立体视觉的职业,如驾驶、精细操作等。而且,斜视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因为外观上的异常可能会使其在学校等环境中受到同学的关注和议论。
眼球运动情况:检查时可发现眼球向偏斜方向运动的能力可能存在一定异常,比如外斜视患者向颞侧转动眼球时可能受到一定限制等。
诊断方法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情况,因为间歇性斜视可能会影响视力发育,尤其是儿童患者。
眼位检查:包括交替遮盖试验、遮盖-去遮盖试验等。交替遮盖试验可以判断眼睛是否存在间歇性偏斜;遮盖-去遮盖试验可以区分是恒定性斜视还是间歇性斜视,以及判断偏斜的眼别等。例如,交替遮盖试验时,遮盖一只眼,然后迅速交替遮盖双眼,观察未被遮盖眼的运动情况,如果出现眼球转动,说明存在间歇性斜视。
双眼视功能检查:如立体视觉检查等,通过一些特定的检查图来评估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了解间歇性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程度。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如果患者存在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需要进行准确的验光配镜,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从而帮助改善眼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及时矫正屈光不正有助于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例如,对于伴有远视的间歇性斜视儿童,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可能会使眼位得到一定改善。
视功能训练:可以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通过一些特定的训练方法来增强融合功能等双眼视功能。比如让患者进行交替遮盖训练、立体视训练等,帮助提高双眼将图像融合的能力,从而改善间歇性斜视的状况。但视功能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患者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者间歇性斜视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或位置,来矫正眼位,使其恢复正常的alignment。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斜视度数等多种因素。一般来说,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权衡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以及手术的风险等因素。例如,当间歇性斜视导致患儿双眼视功能受到明显影响时,可能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是间歇性斜视的高发人群。在生活中,要注意合理控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等,因为这可能会加重斜视的症状。同时,要定期带儿童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斜视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而且,儿童在进行视功能训练等治疗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监督,确保训练的正确进行。
成年患者:成年间歇性斜视患者可能更关注斜视对外观和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用眼导致眼睛疲劳,因为疲劳可能会诱发斜视发作。如果考虑手术治疗,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等情况,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后再做出决策。
总之,间歇性斜视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眼科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眼位和双眼视功能等情况,不同人群在治疗和日常注意事项上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