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基础病因和诱发因素相关。基础病因包括心肌损害(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及心脏负荷过重(如压力负荷过重的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容量负荷过重的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诱发因素有感染(最常见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如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血容量增加、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等。
一、基础病因相关因素
(一)心肌损害方面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的心肌缺血会使心肌细胞大量坏死、纤维化,常见于心肌梗死患者,据统计,约有半数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是引发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剩余心肌细胞需承担更多工作,逐渐出现功能减退。
2.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较为常见的引发心力衰竭的原因,尤其是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受到病毒侵袭,发生炎症反应,影响心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二)心脏负荷过重方面
1.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进行代偿性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有50%会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升高。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左心室压力负荷加重,为了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左心室逐渐肥厚,后期可出现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心力衰竭的时间不一,但最终大部分都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2.容量负荷过重
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脏在舒张期会接受过多的血液回流,导致容量负荷过重,长期容量负荷过重会使心肌发生重构,影响心脏功能,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左心房在舒张期接受来自左心室反流的血液,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逐渐引发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存在异常的血流通道,使心脏容量负荷增加,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导致出生后存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出生后随着年龄增长,心脏长期承受过高的容量负荷,逐渐出现心力衰竭,室间隔缺损患者,左向右分流使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右心室逐渐扩大和肥厚,最终影响整个心脏功能。
二、诱发因素相关因素
(一)感染因素
1.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呼吸道后,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肌的功能。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肺炎,可导致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机体代谢增加,心脏需排出更多血液以满足机体需求,同时炎症介质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诱发心力衰竭发作,据统计,约80%的心力衰竭加重是由呼吸道感染引起。
2.其他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部位的感染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感染导致机体发热、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同时感染产生的毒素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心律失常方面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尤其是心室率较快且未得到良好控制的心房颤动,可显著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使心输出量降低,从而诱发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率不规则,导致心脏泵血的协调性受到破坏,据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比窦性心律患者高5倍左右。
(三)血容量增加方面
过多摄入钠盐或静脉输入过多液体等可导致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的前负荷,诱发心力衰竭。例如,夏季大量饮水后,或不恰当的静脉补液,使循环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脏需要泵出更多血液来维持循环,对于已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发作。
(四)其他因素
1.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对于心脏功能已经受损的患者,容易诱发心力衰竭;情绪激动如暴怒、过度紧张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导致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2.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等,可导致液体潴留,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对于冠心病患者,不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或停用相关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