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典型与不典型症状,不同人群症状特点有差异,老年人群症状不典型比例高、病情变化快,女性人群症状与男性有别且妊娠期需关注,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突出且多系统受累表现复杂
一、典型症状
(一)心绞痛
1.发作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发作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发作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均可诱发。
4.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5.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因上述诱因引发心绞痛;男性在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等方面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心绞痛症状。
(二)心肌梗死
1.疼痛特点: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一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年龄较大人群发生心肌梗死时,全身机能调节等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女性心肌梗死症状有时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
二、不典型症状
(一)无痛性心肌缺血或梗死
1.表现形式: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等合并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无明显胸痛症状,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例如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导致痛觉不敏感,发生冠心病时可能以其他非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
2.潜在风险:由于缺乏典型疼痛症状,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增加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其他不典型表现
1.放射痛:疼痛可放射至牙齿、上腹部等部位,易被误诊为牙科疾病或胃肠道疾病。比如疼痛放射至上腹部时,可能被当作胃痛来处理,而忽略了冠心病的可能。
2.心悸:部分患者可能以心悸为首发或主要表现,尤其是心律失常相关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心跳不规则等感觉。
三、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差异
(一)老年人群
1.症状不典型比例高:老年人由于感觉神经退化等原因,心绞痛等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意识障碍等非典型表现。例如有些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心力衰竭,而不是明显的胸痛。
2.病情变化快: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往往较严重,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发生后,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二)女性人群
1.症状差异: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除了不典型胸痛外,更容易出现疲劳、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且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发病率迅速上升,与男性接近。
2.特殊情况:妊娠期女性也可能出现冠心病相关症状,由于妊娠期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等,可能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需要特别关注。
(三)糖尿病患者
1.症状不典型突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常导致痛觉减退,心肌梗死时更易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例如很多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等才被发现患有冠心病。
2.多系统受累表现:除了心血管系统症状外,还可能同时伴有糖尿病本身的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增加了病情判断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