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皮肤病
皮肤病的发生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导致。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内分泌因素(如女性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引发痤疮、妊娠性瘙痒症等)、免疫系统因素(如寻常型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外在因素包括物理因素(机械性刺激致胼胝等、温度因素致痱子冻疮等、日光因素致皮肤光老化等)、化学因素(接触性化学物质致接触性皮炎等)、生物因素(微生物感染致脓疱疮、手足癣、水痘、疣等)。
一、内在因素导致皮肤病
(一)遗传因素
某些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例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由于编码角蛋白等结构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基因的异常使得皮肤的结构蛋白功能出现障碍,在轻微摩擦等刺激下就容易出现皮肤水疱、糜烂等表现,这种遗传因素从出生时就可能埋下了患病的隐患,尤其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中发病风险更高。
(二)内分泌因素
1.激素水平变化与皮肤病关联
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例如,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雄激素会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导致毛囊口角化过度,堵塞毛囊口,从而引发痤疮。孕期女性可能出现妊娠性瘙痒症,与孕期体内激素改变、胆汁淤积等多种因素相关,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胆汁酸代谢发生变化,导致胆汁淤积在皮肤组织中,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三)免疫系统因素
1.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像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表皮细胞间连接物质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表皮细胞间的结构,导致表皮内水疱形成。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错误地将自身正常组织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使得皮肤出现炎症、水疱、糜烂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紊乱密切相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可能有所差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还可能受到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二、外在因素导致皮肤病
(一)物理因素
1.机械性刺激
长期摩擦可引起胼胝,如长期穿不合脚鞋子的人,脚部皮肤持续受到摩擦,局部皮肤角质层增厚,形成黄色或蜡黄色的坚硬斑块,边界不清,严重时可出现疼痛等不适。此外,外伤导致的皮肤破损,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感染,进而发展为皮肤感染性疾病,如伤口被细菌污染后可能引发脓疱疮等。
2.温度因素
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若汗液不能及时蒸发,会导致汗腺导管堵塞,引发痱子,表现为小丘疹、水疱等。而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冻疮,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等,尤其在儿童、老年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差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因为这些人群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弱,对寒冷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较差。
3.日光因素
紫外线照射可引起多种皮肤问题,长期紫外线照射可能导致皮肤光老化,出现皱纹、松弛、色素沉着等,同时也增加了皮肤癌的发病风险,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日光中的紫外线分为UVA、UVB等不同波段,UVB主要引起皮肤的红斑、晒伤等急性损伤,UVA则更多参与皮肤的慢性损伤过程,不同个体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不同,皮肤白皙、缺乏黑色素保护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紫外线的损伤。
(二)化学因素
1.接触性化学物质
接触某些刺激性或过敏性化学物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例如,接触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等可能导致接触性致敏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皮肤红斑、丘疹、瘙痒等。工业化学品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也常引起接触性皮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溶剂如汽油、油漆等可能导致手部皮肤干燥、皲裂、炎症等改变。不同化学物质引起皮肤反应的机制不同,有的是通过刺激皮肤直接引起炎症,有的是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三)生物因素
1.微生物感染
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皮肤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导致脓疱疮,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脓疱,破溃后有脓性分泌物。链球菌感染可能引发丹毒,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真菌感染常见的有手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足部或手部皮肤瘙痒、水疱、脱屑等,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染给他人,在潮湿、多汗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尤其在儿童中,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等因素,更容易感染真菌。病毒感染方面,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水痘,初期为红斑、丘疹,后发展为水疱,伴有发热、瘙痒等症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引起寻常疣、扁平疣等,表现为皮肤表面的良性赘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