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正中间疼痛是什么病
胸口正中间疼痛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压榨性等疼痛,检查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包炎因心包炎症致尖锐且与呼吸运动相关疼痛,检查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呼吸系统疾病中胸膜炎因胸膜炎症致随呼吸或咳嗽加重的疼痛,检查有胸部X线等;肺炎因肺部炎症严重时累及胸膜致疼痛,检查有血常规、胸部X线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胃食管反流病因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黏膜致烧心样疼痛,检查有胃镜等;食管裂孔疝因部分胃进入胸腔致疼痛,检查有胃镜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肋软骨炎因肋软骨炎症致局部疼痛,靠体格检查等诊断;胸骨骨折因外伤致疼痛等,检查有胸部X线等。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
发病机制与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胸口正中间疼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一定年龄段内发病风险更高,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冠心病发病几率。
相关检查: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2.心包炎:
发病机制与表现:心包发生炎症时可出现胸口正中间疼痛,疼痛性质可尖锐,与呼吸运动有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心包炎,不同病因导致的心包炎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有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发生病毒性心包炎,可能有发热等前驱感染症状,而老年人的心包炎可能与肿瘤等因素相关。
相关检查:心电图可见ST段弓背向下抬高;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等情况。
二、呼吸系统疾病
1.胸膜炎:
发病机制与表现:胸膜炎症可导致胸口正中间疼痛,疼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可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结核杆菌感染、肺炎等可引发胸膜炎,年轻人群中结核性胸膜炎较为常见,而老年人的胸膜炎可能与恶性肿瘤胸膜转移等有关,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感染结核杆菌的风险较高,增加了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可能。
相关检查:胸部X线或CT可发现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胸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积液性质,有助于诊断病因。
2.肺炎:
发病机制与表现:肺部发生炎症时,严重的肺炎可能累及胸膜等导致胸口正中间疼痛,同时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表现有差异,儿童肺炎多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老年人肺炎可能病原体不典型,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长期吸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肺炎的风险更高,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免疫力。
相关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等异常;胸部X线或CT可显示肺部炎症阴影。
三、消化系统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机制与表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胸口正中间疼痛,多为烧心样疼痛,可在进食后、平卧时加重,部分患者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肥胖、妊娠等因素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肥胖者腹腔压力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出现胃食管反流病。
相关检查: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情况;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了解食管内酸碱度变化,有助于诊断。
2.食管裂孔疝:
发病机制与表现:部分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可引起胸口正中间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伴有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率增加,老年人肌肉组织松弛等因素易导致食管裂孔疝发生,肥胖、慢性咳嗽等也可促使食管裂孔疝形成。
相关检查:胃镜可发现食管裂孔疝的征象;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有助于诊断。
四、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1.肋软骨炎:
发病机制与表现:肋软骨发生炎症,可出现胸口正中间局部疼痛,按压时疼痛可加重,疼痛可为刺痛或钝痛,活动上肢等可能会影响疼痛程度,过度劳累、外伤等可诱发肋软骨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
相关检查:一般通过体格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改变。
2.胸骨骨折:
发病机制与表现: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如胸部受到撞击等,可出现胸口正中间疼痛,局部有压痛、肿胀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外伤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意外摔倒等导致胸骨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轻微外伤也可能引起胸骨骨折。
相关检查:胸部X线或CT可明确胸骨骨折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