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血压
低血压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为参考界限,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无自觉症状不影响寿命,病理性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有不同症状表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通过血压测量和相关检查评估诊断。
低血压的分类及特点
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的血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这种情况在一些体质较弱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体质瘦弱的年轻女性,可能与遗传、体质因素有关,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病理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部分患者可有家族遗传倾向。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等引起的低血压。例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等疾病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一些降压药物、抗抑郁药物等也可能引起低血压反应。这种情况下,除了低血压的表现外,还会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症状,如大出血时会有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等表现,严重感染时会有发热、寒战等症状。
低血压的症状表现
轻度低血压: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乏力,在突然站立时可能会感觉眼前发黑,但很快能恢复。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体质相对较好的人群中,身体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适应血压的轻度降低,所以症状不明显。
中度低血压: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头晕、头痛、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心慌、气短等表现。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如行走、爬楼梯等,可能会明显感觉到体力不支,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重度低血压:可出现晕厥、休克等严重表现,患者会突然晕倒,意识丧失,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重度低血压往往是由严重的疾病引起,如大量失血、严重感染性休克等,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治。
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减退,血压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低血压。例如,老年人在快速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站立位,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对体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血液不能及时供应到脑部,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等症状。儿童时期一般血压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但如果儿童存在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低血压,影响生长发育。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性在青春期后至更年期前,血压相对男性偏低,尤其是体质瘦弱的女性更容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体质等因素有关。而更年期后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血管状态的改变,也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包括低血压的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过度节食的人容易出现低血压。例如,过度节食会导致身体营养摄入不足,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容易引发低血压。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血压调节能力也会下降,容易出现低血压。另外,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下,也可能影响血压,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慢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容易出现低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容易导致血压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也可能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此外,曾经有过大出血、严重感染等病史的人,在恢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低血压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
低血压的评估与诊断
血压测量:通过使用血压计测量上肢血压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需要在安静状态下多次测量血压,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低血压以及低血压的程度。测量时要注意正确的测量方法,如患者应静坐5分钟后再测量,袖带大小要合适等。
相关检查:对于病理性低血压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贫血等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发现心脏疾病导致的低血压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低血压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并找出具体的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