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区别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区别。发病机制上稳定型心绞痛是相对固定狭窄致供需失衡,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斑块不稳定等有关;临床表现上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有诱因、持续时间短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有静息发作等多样表现;心电图表现上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多有ST段压低等,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更多样;治疗及预后上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相对规范预后相对好,不稳定型心绞痛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范畴,治疗更积极预后相对差。
1.发病机制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相对固定,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下,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充分扩张以增加心肌供血,从而引发心绞痛。其病理基础主要是稳定的粥样斑块,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程度相对稳定,一般在50%-70%左右,心肌缺血缺氧是相对稳定状态下的供需失衡。从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角度看,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既往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风险也相对较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与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主要是由于斑块破裂、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等。粥样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会引起血管的急性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在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因素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且生活方式控制不佳、斑块不稳定的人群,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促进斑块不稳定的发生发展。
2.临床表现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等,一般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发作有一定的诱因,且诱因相对固定,例如相同程度的体力活动下容易诱发。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表现基本相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敏感,表现可能不典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多样,疼痛特点与稳定型心绞痛有所不同,可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发作的心绞痛,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20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缓解不明显。还可能表现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过去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且较轻的体力活动即可诱发)、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在相对稳定的劳力型心绞痛基础上,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发因素变轻)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可能症状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更加细致的观察。
3.心电图表现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心电图的基础情况不同,但缺血性改变的特征相对稳定。例如年轻患者基础心电图正常,发作时ST段压低可能更明显,而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些非特异性ST-T改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为心绞痛相关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表现多样,除了可出现ST段压低或T波改变外,还可能出现ST段抬高(提示可能有冠状动脉痉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更严重情况)、T波动态改变(如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可能更复杂,需要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来评估病情。
4.治疗及预后方面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等,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同时需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预后相对较好,在规范治疗和良好生活方式控制下,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发作频率减少。但如果危险因素控制不佳,可能会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不同年龄人群预后有所差异,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预后相对较差。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范畴,治疗上需要更加积极,强调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等,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如肝素等)、硝酸酯类药物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预后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更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他们的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耐受性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