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是因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致单条或多条眼外肌部分或完全麻痹引发的斜视。其病因包括神经源性(核性、核上性、周围性病变)和肌源性(眼外肌本身病变、全身肌病);临床表现有复视与视混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代偿头位;诊断需病史采集、眼部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复视检查)及辅助检查(影像学、电生理);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6个月以上未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麻痹性斜视的定义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性或部分性麻痹导致的斜视。
二、病因
1.神经源性
核性病变:常见于脑干血管病变、炎症、肿瘤等,例如脑干梗死可能影响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团,导致相应眼外肌麻痹,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若为老年人,多与脑血管疾病相关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年轻人则可能因炎症等其他病因。
核上性病变:主要是脑部皮质眼球运动中枢及其传导束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肿瘤等,不同年龄发病取决于基础疾病情况,若为脑血管意外则多见于中老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周围性病变:以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展神经麻痹常见,动眼神经麻痹可能由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颅内动脉瘤等引起,糖尿病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时,年龄多在中年以上且有较长糖尿病病史;颅内动脉瘤则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动脉瘤本身的发生发展相关。滑车神经麻痹相对少见,病因包括外伤、炎症等。展神经麻痹可由颅底病变、颅内高压等导致,颅底病变如鼻咽癌侵犯等在相应年龄段人群中可能出现,颅内高压可见于各年龄因不同病因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2.肌源性
眼外肌本身的病变:如眼外肌炎、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等,眼外肌炎可由感染等因素引起,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类型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病毒感染等,成人可能因细菌感染等;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
全身肌病:像重症肌无力,可累及眼外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可能与性激素等因素有关,病情可呈波动性,疲劳后加重。
三、临床表现
1.复视与视混淆:患者会感觉有两个影像,这是因为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神经冲动传导异常导致。不同年龄人群可能因适应能力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儿童可能更难以表达,需通过观察其行为如异常头位等来辅助判断。
2.眼位偏斜:麻痹的眼外肌不能正常协调眼球运动,导致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眼球常向外下偏斜。不同年龄患者眼位偏斜程度可能不同,儿童若长期存在眼位偏斜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
3.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比如滑车神经麻痹时,眼球向下向外运动受限。不同年龄人群眼球运动障碍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同,老年人可能因行动不便等问题受影响更明显。
4.代偿头位:为了克服复视,患者头部向某一方向倾斜,如一条眼外肌麻痹时,头向麻痹肌作用相反方向倾斜以减少复视干扰。儿童长期代偿头位可能影响骨骼发育,需及时干预。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急缓、有无外伤史、既往疾病史等。不同年龄患者病史询问重点不同,儿童要询问出生史、发育史等,成人要询问近期健康状况、用药史等。
2.眼部检查
眼位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检查眼位偏斜情况。
眼球运动检查:观察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受限情况,确定麻痹的眼外肌。
复视检查:让患者佩戴红玻璃片,检查复视的方向、距离等,明确复视特点。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有助于发现颅内病变等病因,不同年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多选择对辐射敏感低的检查方法。
电生理检查:如眼外肌电图等,辅助判断眼外肌功能情况。
五、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引起麻痹性斜视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感染引起的眼外肌炎进行抗感染治疗,肿瘤引起的则根据肿瘤情况进行相应治疗,不同病因治疗方式不同,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2.药物治疗: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病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3.手术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如麻痹性斜视6个月以上仍不能恢复,可考虑手术矫正眼位,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眼外肌麻痹情况选择,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可能不同,儿童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