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避免如食物、药物、环境因素、物理刺激等诱发因素,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保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饮食均衡。药物治疗一线用药为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因不良反应少更适合长期用,难治性患者可增剂量;常规抗组胺药无效时可选用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且严格遵医嘱,注意生活护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权衡利弊,优先一般治疗,用药谨慎并观察反应;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调整剂量,生活中防摔倒和感染。
一、一般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明确并避免接触诱发因素至关重要。不同个体诱发因素存在差异,常见如食物方面,海鲜、牛奶、鸡蛋等易致敏食物,部分患者食用后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需排查并避免食用。药物方面,青霉素、阿司匹林等,可能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诱发荨麻疹,有明确药物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环境因素中,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可能成为过敏原,可通过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措施减少接触。物理刺激如摩擦、压力、冷热刺激等也可能诱发,患者应尽量避免紧身衣物、搔抓皮肤,注意保暖及避免皮肤过度暴露于极端温度环境。
2.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对慢性荨麻疹治疗有积极作用。长期熬夜、作息紊乱可能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加重症状,患者应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需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后出汗过多刺激皮肤,可选择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饮食均衡同样重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减少荨麻疹发作频率。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慢性荨麻疹治疗的一线用药。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故一般不推荐作为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等优点,更适合长期使用。对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剂量,通常可增至24倍原剂量。
2.生物制剂:对于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生物制剂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奥马珠单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生物制剂,通过特异性结合游离的IgE,减少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奥马珠单抗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荨麻疹治疗需特别谨慎。在药物选择上,优先考虑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家长切勿自行增减药物剂量。在生活护理方面,儿童皮肤娇嫩,更易受外界刺激,要注意选择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摩擦皮肤。同时,儿童好奇心强,可能接触到各种潜在过敏原,家长需加强监管,帮助孩子避免接触已知或可疑的诱发因素。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出现搔抓皮肤行为,可适当修剪指甲,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权衡利弊。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部分抗组胺药物在孕期和哺乳期相对安全,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但使用前必须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尽量采用一般治疗措施控制症状,如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等。若病情严重必须使用药物,应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需注意观察婴儿有无不良反应,必要时暂停哺乳。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部分抗组胺药物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或与其他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某些抗组胺药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联用时需谨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剂量。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应注意避免因皮肤瘙痒搔抓而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辅助工具缓解瘙痒症状。同时,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因感染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