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房间生理性通道,正常出生后1年左右闭合,未闭指未按时闭合。新生儿中较常见,成因与胎儿发育、血流动力学有关。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有相关表现。超声心动图是主要诊断方法。多数可自行闭合,需定期随访,少数有症状且未闭需医疗干预,有特殊情况要谨慎处理
一、卵圆孔的正常生理结构及卵圆孔未闭的定义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中部的一个生理性通道,位于左右心房之间。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后,随着呼吸建立,左心房压力升高,会使卵圆孔逐渐关闭,通常在出生后1年左右完全闭合。而卵圆孔未闭是指婴儿出生后卵圆孔未能按时闭合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
(一)发生率
在新生儿中,卵圆孔未闭较为常见,据统计,约有20%-25%的新生儿存在卵圆孔未闭情况,这与胎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特点相关,女性胎儿相对男性胎儿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可能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绝对显著性。
二、卵圆孔未闭的形成原因
1.胎儿发育因素
胎儿时期,卵圆孔的存在有助于血液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以适应胎儿在宫内的循环需求。由于胎儿时期肺循环尚未充分建立,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卵圆孔保持开放状态。但部分胎儿出生后,卵圆孔闭合机制出现延迟等情况,就会导致卵圆孔未闭。这与孕期母亲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有一定关联,比如孕期母亲接触某些有害物质、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胎儿心脏结构的正常发育,但目前确切机制仍在研究中,不过与性别因素的直接关联不明确,更多是整体胎儿发育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导致。
2.血流动力学因素
出生后,左心房压力逐渐升高,如果左心房压力上升缓慢或右心房压力持续较高等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也可能影响卵圆孔的正常闭合。例如,早产儿由于其心肺功能发育相对不成熟,发生卵圆孔未闭的概率可能高于足月儿,这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如肺血管阻力较高等因素有关,而年龄较小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这方面更需要密切关注卵圆孔的闭合情况。
三、卵圆孔未闭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
1.多数无明显症状
大部分卵圆孔未闭的新生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孩子的生长发育、吃奶等情况可能都不受影响,这是因为卵圆孔未闭的分流通常较小,对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不大。这种情况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持续存在,但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部分卵圆孔未闭可能会逐渐自行闭合。
2.少数可能出现相关表现
少数卵圆孔未闭较明显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偶尔的呼吸急促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如果卵圆孔未闭导致左向右分流量较大,长期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不过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期相对少见。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如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等情况,卵圆孔未闭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因为这类新生儿发生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四、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主要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以初步评估卵圆孔的情况,医生可以观察到卵圆孔未闭的大小、分流情况等。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更清晰地显示卵圆孔的结构。在新生儿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因为新生儿身体较为脆弱,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一般在新生儿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检查,同时要考虑到新生儿的年龄因素,确保检查过程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五、卵圆孔未闭的预后及处理
1.多数可自行闭合
大部分卵圆孔未闭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有自行闭合的可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左心房压力持续升高,卵圆孔会逐渐闭合。对于这种情况,家长无需过度担忧,但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可以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卵圆孔的闭合情况。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生长发育、呼吸、喂养等情况,因为虽然卵圆孔未闭本身可能无明显影响,但如果同时存在其他心脏或全身性问题,可能会通过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
2.少数需医疗干预
如果到了一定年龄卵圆孔仍未闭合,且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并考虑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等医疗干预措施。但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期相对较少见,在处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生儿的年龄小、身体耐受性差等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对于有特殊病史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合并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谨慎的随访和处理计划,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