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分几种
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常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后天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有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分型)、风湿性心脏病(累及瓣膜致狭窄或关闭不全,有二尖瓣、主动脉瓣相关病变)、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扩大)、肺源性心脏病(分急性和慢性,由肺血管病变等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改变)。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定义与成因: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遗传因素、母体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接触射线或某些药物等可能是诱因。
2.常见类型
房间隔缺损:胚胎时期房间隔发育不全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儿童时期多无明显症状,成年后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发现。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在胚胎时期发育不全,形成左右心室间的异常通道,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在儿童期无明显症状,大型缺损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超声心动图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动脉导管未能正常关闭,出生后主动脉与肺动脉间仍有异常通道,患儿可能有咳嗽、气急、乏力等表现,心脏听诊可闻及杂音,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定义与机制: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进而影响冠状动脉供血。
临床分型
稳定型心绞痛: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心电图在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等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病情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心电图可出现ST段改变或T波倒置等,血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可能轻度升高。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患者可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心电图有特征性的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形成,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
2.风湿性心脏病
病因与病理: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主要侵犯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瓣膜病变类型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开放受限,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导致左心房扩大、肺淤血等,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心脏听诊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可明确二尖瓣狭窄的程度。
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时血液逆流回左心房,使左心房负荷加重,逐渐出现左心房、左心室扩大,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开放面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受阻,导致左心室肥厚,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可评估主动脉瓣狭窄程度。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时血液逆流回左心室,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逐渐出现左心室扩大,患者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心脏听诊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诊断。
3.高血压性心脏病
发生机制: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逐渐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随着病程进展易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表现与诊断: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心脏超声可发现左心室肥厚、扩大等改变,同时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4.肺源性心脏病
病因与病理: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常见病因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长期的肺部疾病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厚,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
临床类型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肺动脉栓塞等急性因素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肺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见于老年人,有长期慢性肺部疾病史,逐渐出现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加重,伴有右心衰竭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肝大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右心室肥厚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