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外斜视怎么治疗
外斜视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屈光矫正,伴屈光不正的外斜视需准确验光配镜矫正,儿童需散瞳验光;还有视能训练,包括单眼遮盖训练和融合训练。手术治疗方面,非调节性或部分调节性外斜视,度数大、保守治疗不佳时考虑手术,儿童手术时机多在2-6岁左右,成人影响外观和立体视功能也可手术,手术方式有肌肉减弱术和加强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依从性、术后护理和心理疏导;成人要全面检查评估、术后护理康复和关注心理。
一、非手术治疗
1.屈光矫正:
对于伴有屈光不正的外斜视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验光,确定屈光度数。如果存在近视、远视或散光等情况,应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研究表明,约有1/4的外斜视是由于屈光不正引起的,通过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部分外斜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例如,对于调节性内斜视(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外斜视相关情况),佩戴合适眼镜后斜视度数可明显降低甚至消失。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验光的准确性要求不同,儿童需要进行散瞳验光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避免因睫状肌调节因素导致验光误差。
成年人也需要进行详细的验光检查,根据验光结果选择合适的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从而改善外斜视的症状。
2.视能训练:
单眼遮盖训练:适用于轻度外斜视患者。通过遮盖视力较好的眼睛,强迫使用视力较差的眼睛,以提高弱眼的视力和双眼的融合功能。例如,每天遮盖健眼一定时间,如2-3小时,然后进行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拼图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监督并协助进行训练,确保训练的依从性。不同年龄儿童的遮盖时间和训练强度有所不同,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每次遮盖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健眼视力下降。
融合训练:利用融合训练仪等设备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双眼的融合功能,增强双眼视的稳定性。通过特定的训练程序,让患者的双眼能够同时协调工作,控制眼位。例如,让患者通过仪器进行立体视训练,逐步提高双眼的融合能力和立体视功能。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逐渐调整训练难度和强度。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
对于非调节性外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如果外斜视度数较大,影响外观和双眼视功能,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发育情况等因素。通常建议在患儿双眼视功能发育关键期之前进行手术,一般为2-6岁左右,但具体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如果外斜视度数进展较快,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应尽早手术。例如,部分先天性外斜视患儿,可能在出生后6个月内就出现明显外斜视,此时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时评估手术时机。
成年人外斜视患者如果影响外观和立体视功能,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以改善眼位和外观。
2.手术方式:
肌肉减弱术:通过减弱外直肌或加强内直肌来矫正外斜视。例如,对于外斜视度数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外直肌后徙术,即将外直肌向后移位,减弱其拉力;或者采用内直肌缩短术,加强内直肌的拉力,从而使双眼的眼位达到平衡。手术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确计算肌肉后徙或缩短的量。
肌肉加强术:如采用上直肌或下直肌的转位术等方式来调整眼位。不同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度数的外斜视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眼部检查结果,包括眼球运动、斜视度数等,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外斜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依从性。家长要监督儿童按时进行视能训练等保守治疗措施,如果是手术治疗,要在术后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包括眼部卫生、避免剧烈运动等。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处于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监测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例如,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眼位、视力和双眼视功能,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后续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外斜视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导致自卑等情绪,家长要给予心理疏导,鼓励儿童积极面对治疗。
2.成年人患者:
成年人外斜视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详细的视力、眼压、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成年人的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但也需要注意术后的恢复情况。术后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眼部护理和康复训练,避免用眼过度,保证充足的休息。同时,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变化,因为外斜视可能会影响外观,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情绪,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