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眼部疾病,分为孔源性、牵拉性、渗出性三类,各有好发人群、发生机制;症状有早期闪光感、黑影飘动及典型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诊断靠眼底检查、眼部B超、OCT;治疗以手术为主,不同人群如高度近视、糖尿病、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视网膜脱落的定义
视网膜脱落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分离的一种眼部疾病。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的这两层结构紧密贴合,共同发挥感光等重要功能,当各种因素导致它们分离时,就会引发视网膜脱落。
二、视网膜脱落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一)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1.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好发于高度近视患者,因为高度近视会使眼轴拉长,视网膜变得相对脆弱,更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等问题从而引发脱落;另外,老年人也是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常见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周边部容易发生变性,形成裂孔导致脱落。
2.发生机制
视网膜出现裂孔后,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潜在间隙,从而引起视网膜脱落。
(二)牵拉性视网膜脱落
1.相关疾病及发生情况
常见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底血管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增殖收缩时会牵拉视网膜,进而引起视网膜脱落。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时,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逐步发展可能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落。
2.发生机制
异常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对视网膜产生牵拉力量,使得原本贴合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
(三)渗出性视网膜脱落
1.相关疾病及情况
多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肿瘤等疾病。例如,葡萄膜炎患者由于炎症导致液体渗出,积聚在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脱落;脉络膜肿瘤也可能因为肿瘤分泌液体等因素导致视网膜下液体增多,引发渗出性视网膜脱落。
2.发生机制
由于眼部的炎症、肿瘤等病变,导致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视网膜下间隙,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
三、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1.早期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前闪光感,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牵拉等刺激时,神经细胞受到影响产生异常电活动所致。另外,还可能出现眼前黑影飘动,类似于飞蚊症的表现,但往往比普通飞蚊症更严重,黑影数量可能增多、范围可能扩大。
2.典型症状
视力下降是视网膜脱落的主要症状之一,随着视网膜脱落范围的扩大,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如果累及黄斑区,视力下降会更加明显,因为黄斑区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同时,可能出现视野缺损,患者会感觉眼前有某一部分视野缺失,比如某一方向看不到东西等。
四、视网膜脱落的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
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视网膜的情况,能够发现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异常。但对于一些周边部的视网膜病变可能观察不够清晰,此时需要借助间接眼底镜等更细致的检查方法。
2.眼部B超检查
B超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脱离的形态、范围等情况,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的患者(如瞳孔不能正常散大等),B超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通过B超可以看到视网膜呈脱离状的回声图像等表现。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能够提供视网膜层间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准确判断视网膜脱落的层次、程度等,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清晰显示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具体情况等细节。
五、视网膜脱落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1.治疗方法
手术是治疗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巩膜扣带术适用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落,通过在眼球外放置硅胶带等,使视网膜裂孔处的视网膜与脉络膜贴合;玻璃体切割术则适用于复杂的视网膜脱落情况,如牵拉性视网膜脱落等,通过切割混浊的玻璃体、解除牵拉等操作来恢复视网膜的正常位置。
2.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高度近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受到撞击,因为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本身较脆弱,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同时,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处理。
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积极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眼底筛查,一旦发现有视网膜病变的迹象,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以降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要注意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关注视网膜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些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要积极控制,防止引发视网膜脱落等严重眼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