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是眼前有飘动小黑影且看白色背景更明显、可能伴闪光感的病症,主要由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引起,也可由高度近视、眼部外伤、眼内炎症等引发。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由玻璃体老化致少量飞蚊、对视力影响小,病理性由眼部疾病致突然大量飞蚊等。检查有眼科常规和眼底检查。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病因治疗。老年人、高度近视人群、孕妇、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飞蚊症的分类及表现
生理性飞蚊症
多由玻璃体老化引起,常见于老年人和近视度数较高的人群。表现为少量的飞蚊,对视力影响较小,通常不会突然增多。例如,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加,玻璃体逐渐发生液化,约有70%的人会出现飞蚊症相关表现,但其中大部分属于生理性飞蚊症。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近距离用眼、过度疲劳等可能会加重生理性飞蚊症的不适感,但一般不会导致病情恶化。对于有高度近视的人群,由于眼轴变长,玻璃体更易发生变性,生理性飞蚊症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提前,程度也可能相对更明显。
病理性飞蚊症
由眼部疾病引起,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葡萄膜炎等。表现为突然出现大量飞蚊,或伴有闪光感、视力下降等。例如,视网膜裂孔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视力。
有眼部外伤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病理性飞蚊症,因为外伤可能直接损伤玻璃体、视网膜等结构。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发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而导致病理性飞蚊症。
飞蚊症的检查方法
眼科常规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是否受到影响。如果是病理性飞蚊症,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
裂隙灯检查:可以观察眼前节的情况,包括角膜、晶状体等,排查是否存在眼前节的病变导致飞蚊症。
眼底检查
直接眼底镜检查:能够观察视网膜、视神经乳头等部位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怀疑有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患者,该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有无渗漏等情况,对病理性飞蚊症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葡萄膜炎患者中,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辅助诊断病情。
飞蚊症的治疗与干预
生理性飞蚊症的处理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只需注意合理用眼,避免过度疲劳,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即可。比如,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监测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情况。
病理性飞蚊症的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视网膜裂孔,可根据情况采用激光封闭裂孔的方法;若发生视网膜脱离,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对于玻璃体积血,需要根据积血的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引起的飞蚊症,需要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葡萄膜炎,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类抗炎药物;对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特殊人群飞蚊症注意事项
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飞蚊症时,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眼部也处于老化状态,更要重视定期眼部检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理性飞蚊症的病因并及时处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护眼部健康。
高度近视人群
高度近视人群的眼轴较长,玻璃体更易发生变性,出现飞蚊症的概率较高,且发生病理性飞蚊症的风险也更大。这类人群要更加严格地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至少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眼底。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受到外伤,因为高度近视的眼球壁较薄,外伤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同时,要注意控制近视度数的进一步加深,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孕妇
孕妇出现飞蚊症时,需要谨慎对待。由于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用药需要格外小心。如果是生理性飞蚊症,主要通过改善用眼习惯来缓解;如果怀疑是病理性飞蚊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评估,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确保母婴安全。
儿童
儿童出现飞蚊症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眼部疾病等引起。儿童飞蚊症需要特别重视,因为儿童的眼部还在发育中。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眼部表现,如是否出现视力下降、异常的眼部不适等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要避免儿童过度用眼,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