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是什么样的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按组织学类型分为上皮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等,临床表现有腹部包块、腹痛、月经紊乱、压迫症状等,诊断靠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良性肿瘤多手术治疗,恶性肿瘤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妇科检查等降低发病风险
一、卵巢肿瘤的定义与分类
卵巢肿瘤是指发生于卵巢的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之一。其分类多样,按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上皮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上皮性肿瘤较为常见,占卵巢肿瘤的50%-70%,多见于50-60岁的妇女;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性索间质肿瘤则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部包块:患者自己可摸到下腹有肿块,有的可伴有腹胀感。若肿瘤较大,可占据盆腔或腹部,导致腹部膨隆。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腹部异常增大。
腹痛:一般肿瘤无并发症时,疼痛不明显。当肿瘤发生扭转、破裂、感染等并发症时,会出现剧烈腹痛。例如卵巢肿瘤蒂扭转,多发生于体位突然改变时,疼痛较为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月经紊乱:某些卵巢肿瘤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比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性索间质肿瘤,可分泌雌激素,引起月经失调,在年轻女性中可能表现为月经提前、经量增多等,而在围绝经期女性中可能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情况。
压迫症状:巨大的卵巢肿瘤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压迫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时,可导致便秘等。
2.体征特点
通过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内肿块,肿块的质地、活动度、边界等因肿瘤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良性肿瘤通常边界清晰、活动度好、质地中等;恶性肿瘤往往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质地较硬。
三、卵巢肿瘤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卵巢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通过B超检查能初步判断肿瘤是囊性还是实性,良性还是恶性的可能性。例如,良性卵巢囊肿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而恶性肿瘤往往回声不均匀,伴有实性成分等。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超声检查也是重要的筛查手段,可早期发现卵巢肿瘤。
CT及MRI检查:对于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转移等有重要价值。CT能更清晰地显示盆腔内的结构,对于发现转移灶等有帮助;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在诊断卵巢肿瘤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尤其在判断肿瘤与血管、肠道等周围组织的关系时更为清晰。
2.肿瘤标志物检查
CA125:是卵巢上皮性癌的重要标志物,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常明显升高。但某些良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所以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AFP:对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内胚窦瘤,AFP会显著升高。
HCG:对于伴有绒癌成分的卵巢肿瘤有诊断意义。
雌激素、雄激素等:性索间质肿瘤可产生相应的性激素,检测这些激素水平有助于诊断此类肿瘤。
四、卵巢肿瘤的治疗原则
1.良性卵巢肿瘤
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患侧卵巢肿瘤剥除术;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患侧附件切除术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或维持内分泌功能。
2.恶性卵巢肿瘤
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原则是尽量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灶,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制定化疗方案。化疗是恶性卵巢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紫杉醇等。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恶性卵巢肿瘤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五、卵巢肿瘤的随访与预防
1.随访
卵巢肿瘤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术后短期内需密切随访,观察有无复发等情况。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对于良性肿瘤术后患者,一般建议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复查;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随访时间可能更短,且需要长期密切随访,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等情况。
2.预防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预防卵巢肿瘤的方法,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降低发病风险。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卵巢肿瘤家族史的女性,更应加强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遗传咨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