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怎么回事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因二尖瓣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室收缩时左心房反流血液的心脏疾病,病因有原发性(瓣膜病变、先天性异常)和继发性(心肌病变、其他),病理生理是左心房压力升高等致肺淤血等,临床表现有轻中重度不同症状及心脏杂音等体征,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分内科(控基础病、对症)和外科(修复或置换),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病理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指二尖瓣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收缩时左心房反流血液的一种心脏疾病。正常情况下,二尖瓣在左心室收缩时关闭,防止血液从左心室反流回左心房,当二尖瓣出现病变时,这种正常的关闭功能受到影响。
二、病因
1.原发性病因
瓣膜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风湿热反复发作会累及二尖瓣,导致瓣膜粘连、增厚、钙化等,影响瓣膜的关闭功能;退行性变也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病因,随着年龄增长,二尖瓣瓣叶、瓣环等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如瓣叶脱垂等。
先天性异常:某些先天性心脏畸形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如二尖瓣裂缺等,从出生时就存在二尖瓣结构的异常。
2.继发性病因
心肌病变: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累及乳头肌或其供血血管时,可引起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疾病会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扩大,进而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关闭。
其他: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破坏二尖瓣结构,引起瓣膜穿孔等,导致关闭不全;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累及二尖瓣,引发关闭不全。
三、病理生理变化
心室收缩时,左心室血液一部分通过正常瓣口流入主动脉,另一部分反流至左心房。左心房除了接受肺静脉回流的血液外,还接受反流的血液,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长期的左心房压力升高会传导至肺静脉,引起肺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淤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也会受累,出现右心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长期无症状,或仅在剧烈运动时出现心悸、气促等表现。
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逐渐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症状,后期还会出现右心衰竭表现,如腹胀、下肢水肿等。另外,患者还可能有乏力、疲倦等心排出量减少的表现。
2.体征
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典型的杂音为心尖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或左肩胛下传导。还可能伴有第一心音减弱,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体征。
五、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明确二尖瓣反流的程度,通过测量反流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等指标来评估反流程度;还能观察二尖瓣的结构,如瓣叶的形态、瓣环的大小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2.X线检查
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时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中重度关闭不全时可见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淤血等表现。
3.心电图
可出现左心房肥大、左心室肥厚等心电图改变,病程晚期可出现心律失常等表现。
六、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控制基础疾病:如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需预防风湿热复发;冠心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改善心室重构等。
2.外科治疗
二尖瓣修复术:对于病变较轻的二尖瓣,可通过修复手术恢复其正常的关闭功能,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先天性二尖瓣病变等情况。
二尖瓣置换术:当二尖瓣病变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置换人工瓣膜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各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用药时要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病情。同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2.儿童: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儿童,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心脏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病情允许可先采取内科保守治疗,适时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儿童的心脏功能、身体发育等多方面因素。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脏负担会加重,需密切监测心功能情况。在孕期要加强产检,评估心脏功能状态,根据心功能情况决定是否能继续妊娠以及分娩方式等。分娩过程中需加强监护,预防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