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的区别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症状有经量增多等,妇科检查子宫有结节状突起,超声等见低等或高回声结节;治疗有期待观察、药物及手术等。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有经量多、痛经等,妇科检查子宫均匀增大、质硬压痛,超声等见肌层回声不均等;治疗有药物对症及手术根治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选择有别。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多为球形结节,可单个或多个生长。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病理上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异位的内膜腺体及间质。
二、症状表现差异
月经异常
子宫肌瘤:常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影响子宫收缩等。例如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过多,随肌瘤增大,经期延长,但部分浆膜下肌瘤月经改变可能不明显,不同年龄患者因激素水平不同,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女性可能更关注对生育的影响,而接近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更关注肌瘤对月经及身体一般状况的影响。
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也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还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呈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患者中,经产妇由于有过生育经历,患病后症状可能因子宫肌层受损情况及激素变化等呈现不同特点。
盆腔疼痛等其他症状
子宫肌瘤:较大的肌壁间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等症状,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一般无明显下腹隐痛等非经期盆腔疼痛,除非肌瘤发生红色变性等特殊情况。
子宫腺肌症:除了经量、经期及痛经表现外,还可伴有慢性盆腔痛,在非经期也可能出现下腹坠胀不适等感觉,部分患者可伴有性交痛等情况。
三、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不同
妇科检查
子宫肌瘤:子宫呈不同程度增大,表面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地硬,黏膜下肌瘤若脱出于宫颈口,可见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
子宫腺肌症: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大小,子宫质地较硬,有压痛,尤其是在经期压痛更明显。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可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及部位等,典型的子宫肌瘤超声图像有包膜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
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或小片状低回声区,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增厚,后壁多见,宫腔线可前移或后移,无清晰包膜。
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肌瘤: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可清晰显示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肌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
子宫腺肌症:MRI可发现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内膜腺体及间质形成的信号改变,有助于与子宫肌瘤鉴别诊断。
四、治疗原则区别
子宫肌瘤
期待观察: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近绝经年龄的患者,每3-6个月随访一次,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接近绝经,肌瘤无明显症状,可通过定期随访监测肌瘤情况,因为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
药物治疗:可选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缓解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复发,药物治疗一般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或缓解症状,准备妊娠的患者等情况。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保留子宫;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选择手术方式需考虑患者意愿、生育需求、身体状况等,年轻患者更倾向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而接近围绝经期或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腺肌症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对于有生育需求或近绝经的患者可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通过释放孕激素,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但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不能根治疾病。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根治子宫腺肌症的主要方法,包括子宫切除术和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的患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无生育需求的较年长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则尽量选择病灶切除术,但需充分告知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