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炎和附睾炎有什么区别
睾丸炎与附睾炎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睾丸炎主要发病于睾丸,多由感染或创伤等引起,表现为急病侧睾丸红肿疼痛、高热等,诊断靠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抗感染和对症支持;附睾炎发病于附睾,多由细菌逆行感染等引起,急性表现为阴囊突然疼痛、附睾肿大等,慢性为阴囊隐痛坠胀等,诊断类似,治疗需抗感染和对症处理。
一、发病部位差异
1.睾丸炎:主要发病部位是睾丸,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重要器官,左右各一,位于阴囊内。
2.附睾炎:发病部位为附睾,附睾是紧贴睾丸的一系列细长管道结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输送精子,附睾炎也可分为左侧和右侧发病。
二、病因方面的区别
1.睾丸炎
感染因素:多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约20%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会并发睾丸炎,一般发生在腮腺炎发病后4-6天,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人群,男性在青春期后发病率相对较高。
非感染因素:创伤等也可能引发睾丸炎,例如阴囊部位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
2.附睾炎
感染因素:大多是由细菌经输精管逆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相关,如大肠杆菌等,性生活不规律、长时间久坐、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附睾炎的发病风险,这类人群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更易受到细菌侵袭。
非感染因素:较少见,部分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但相对感染因素来说占比很低。
三、临床表现不同
1.睾丸炎
症状表现:发病较急,患侧睾丸会出现红肿、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阴囊、大腿根部等部位,同时可能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检查时可发现睾丸肿大、触痛明显。例如,当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睾丸炎时,除了上述局部和全身症状外,还可能有腮腺炎的相关表现,如腮腺肿大等。
对不同人群影响:儿童患睾丸炎时,可能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等长期发育情况,需要密切关注;成年男性患睾丸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睾丸萎缩等严重后果,影响生育和内分泌功能。
2.附睾炎
症状表现:急性附睾炎发病时,患侧阴囊会突然出现疼痛,疼痛可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附睾部位迅速肿大,有明显的压痛,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慢性附睾炎则表现为阴囊隐痛、坠胀感,附睾轻度肿大、变硬,有轻度压痛。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如久坐、酗酒者患附睾炎时,症状可能相对更顽固,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四、诊断方法差异
1.睾丸炎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睾丸的大小、质地、有无触痛等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等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原学检查如取尿道分泌物、血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可明确是否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例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睾丸炎,血清学检查可发现相关病毒抗体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了解睾丸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如是否有睾丸肿大、内部回声是否均匀等,有助于与其他阴囊内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2.附睾炎
体格检查:检查附睾的情况,急性附睾炎时附睾肿大、触痛明显,慢性附睾炎时附睾质地较硬、有轻度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同样可能有白细胞升高,病原学检查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对附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显示附睾的形态、大小及血流情况等,有助于区分急性和慢性附睾炎以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五、治疗原则区别
1.睾丸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睾丸炎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睾丸炎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阴囊以减轻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高热时进行降温处理等。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全,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其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2.附睾炎
抗感染治疗:急性附睾炎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慢性附睾炎如果有细菌感染证据也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可配合一些改善局部循环的药物等。
对症处理:急性附睾炎患者同样需要卧床休息、抬高阴囊,慢性附睾炎患者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酗酒等,以减少复发的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附睾炎时要更加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用药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