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和盆腔积液有什么区别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分急慢性,急性起病急症状明显,慢性多由急性迁延而来;盆腔积液是盆腔内液体聚集,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二者在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有差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有影响,需针对性采取措施,如不同年龄女性需关注相关卫生保健等,女性要重视自身生殖系统健康,注意生活方式以预防相关疾病。
一、定义与本质
1.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病原体感染是主要病因,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盆腔炎起病急,症状明显,慢性盆腔炎往往是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迁延而来,病情较为顽固。
2.盆腔积液: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液体聚集。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期、月经期,是因为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易积聚在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一般量较少,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盆腔积液可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腹膜结核等多种疾病引起,积液量往往较多。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患者可出现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如伴有腹膜炎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倦,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由于盆腔淤血,患者可有月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有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
2.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可自行缓解。
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有引起积液的原发病表现外,积液量较多时可出现下腹部坠胀感、腰骶部酸痛等,若伴有感染可能出现发热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区别
1.盆腔炎: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性生活史等,进行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炎性渗出等改变,必要时可进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盆腔内情况并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2.盆腔积液:
通过超声检查可明确盆腔积液的量及分布情况,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对于病理性盆腔积液,还需进一步通过血常规、病原体检测、腹腔镜等检查明确引起积液的原发病因。
四、治疗原则不同
1.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较为合理,病情严重者需住院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
慢性盆腔炎: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中药可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物,物理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同时要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2.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只需定期复查观察积液变化情况。
病理性盆腔积液: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由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在治疗盆腔炎的基础上积液可能会逐渐减少;若是由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等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等治疗措施。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及应对
1.年龄:
青春期女性:处于性活跃期,若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易患盆腔炎,生理性盆腔积液在青春期女性中也较常见,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生活。
育龄期女性:是盆腔炎的高发人群,要重视经期、孕期、产褥期的卫生保健,盆腔积液相关疾病也需关注,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绝经期女性:机体抵抗力下降,若有盆腔炎症相关诱因也可能发病,盆腔积液情况需关注是否有新的病理性因素。
2.性别:只有女性会发生盆腔炎和盆腔积液相关问题,女性要了解自身生殖系统健康知识,定期体检。
3.生活方式:
性生活不卫生:如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于频繁、不注意性生活前后卫生等,易导致病原体侵入引发盆腔炎,进而可能出现盆腔积液异常,要保持单一固定性伴侣,注意性生活卫生。
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可使病原体侵入引起盆腔炎及盆腔积液,需重视经期卫生,选用合格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
宫腔操作术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操作后,若不注意卫生等易发生感染导致盆腔炎及盆腔积液,术后要遵医嘱做好护理,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