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鳞状细胞癌怎么回事
子宫鳞状细胞癌起源于子宫颈鳞状上皮,与高危型HPV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有阴道出血、排液等临床表现,通过妇科检查、细胞学等检查诊断,可手术、放疗、化疗治疗,预后与分期等相关,需定期随访,年轻和老年女性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子宫鳞状细胞癌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子宫颈鳞状上皮。它是子宫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据一定比例。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此外,性行为过早、多个性伴侣、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以及某些基础病史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发病机制
(一)HPV感染相关机制
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组中的E6和E7基因产物会发挥作用,E6蛋白能结合并降解肿瘤抑制蛋白p53,E7蛋白能结合并抑制肿瘤抑制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从而破坏正常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使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二)其他因素影响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例如宫颈慢性炎症,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促使鳞状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另外,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突变可能使个体对子宫鳞状细胞癌的易感性增加。
三、临床表现
(一)阴道出血
常见的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更应高度警惕。
(二)阴道排液
患者可出现阴道排液增多,液体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伴有腥臭味。如果癌组织破溃感染,排液可呈脓性或伴恶臭。
(三)晚期症状
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侵犯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等膀胱刺激症状;侵犯直肠可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血等;肿瘤压迫或累及神经时可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等。
四、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通过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了解子宫颈的大小、外形、质地、接触性出血等情况,观察有无赘生物、溃疡等异常改变。
(二)细胞学检查
采用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如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可以发现宫颈上皮内病变及癌细胞,是子宫鳞状细胞癌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HPV检测
联合HPV检测有助于提高子宫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于高危型HPV阳性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等检查。
(四)阴道镜检查
对TCT异常或HPV阳性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可发现宫颈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在阴道镜引导下取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子宫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式
(一)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子宫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可选择全子宫切除术、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以切除病灶,达到治愈或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二)放射治疗
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主要用于盆腔区域的照射,内照射则是将放射源置于宫颈部位进行近距离照射。放射治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病灶,也可用于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患者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
(三)化疗
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也可用于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化疗药物可通过静脉给药或动脉灌注等方式使用,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紫杉醇等。
六、预后及随访
(一)预后
子宫鳞状细胞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密切相关。早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二)随访
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治疗结束后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HPV和TCT检测、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轻女性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子宫鳞状细胞癌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病情和生育需求,可能需要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妊娠相关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情况。因为年轻患者未来可能有生育计划,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既要考虑肿瘤的有效控制,又要最大程度保留生育潜力。
(二)老年女性
老年子宫鳞状细胞癌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管理,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相对较弱,在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