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怎么回事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因二尖瓣结构异常致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回左心房的心脏疾病,病因包括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病变,临床表现有轻中重度不同症状及心脏听诊杂音,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分内科针对病因等及外科手术,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基本病理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指二尖瓣结构(包括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出现异常,导致二尖瓣在左心室收缩期不能正常关闭,使得血液从左心室反流回左心房的一种心脏疾病。正常情况下,二尖瓣在左心室收缩时关闭,保证血液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而发生关闭不全时,部分血液逆流。
二、病因
1.瓣叶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风湿热反复发作会累及二尖瓣瓣叶,导致瓣叶纤维化、挛缩、钙化等,影响二尖瓣关闭功能,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女性患病几率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多因素有关。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破坏瓣叶,引起瓣叶穿孔、赘生物形成等,进而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
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如二尖瓣裂缺等,多在出生时即存在结构异常,与遗传等因素相关,儿童时期可能就会逐渐显现出相关症状。
2.瓣环病变:
老年退行性变可导致瓣环扩大,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瓣环弹性下降、扩大,使得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其他如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也可能累及瓣环,导致瓣环扩大引发二尖瓣关闭不全,各年龄段马方综合征患者均需关注此情况。
3.腱索和乳头肌病变:
腱索断裂可因感染、创伤等原因引起,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导致腱索断裂,使二尖瓣关闭出现问题,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
乳头肌功能不全,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是常见原因,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心肌缺血会影响乳头肌的收缩功能,进而影响二尖瓣关闭。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长期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中度及重度关闭不全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活动后呼吸困难往往较早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右心衰竭,出现下肢水肿、肝大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迟缓,因为心脏长期处于负荷过重状态影响身体整体状况;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
2.体征:
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杂音可向左腋下传导,这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典型体征。不同病因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特点可能有细微差别,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可能伴有瓣叶钙化相关的杂音特征等。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二尖瓣反流的程度、瓣叶及瓣环等结构的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能清晰看到二尖瓣在收缩期的反流情况,测量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比例来评估反流程度,例如反流面积占左心房面积<20%为轻度反流,20%-40%为中度反流,>40%为重度反流等不同分级,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超声心动图指标略有差异,但通过专业测量可准确判断。
2.X线检查:
可发现心脏增大等情况,左心室增大时心影向左下扩大等,对于评估心脏整体大小和形态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患者心脏大小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和成年人的心脏大小标准有区别。
3.心电图检查:
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厚、ST-T改变等表现,反映心脏电活动的异常,辅助判断心脏受累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范围不同,儿童的心电图特征与成年人有差异。
五、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风湿活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积极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对于有心力衰竭表现的患者,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改善心室重构等,但药物使用仅说明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不同年龄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儿童)或肝肾功能等(老年人)的影响,儿童使用药物更需谨慎评估。
预防并发症,如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建议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进行牙科操作等有菌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但具体用药细节不涉及。
2.外科治疗:
对于有症状的中度及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二尖瓣修复术或置换术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二尖瓣修复术以保留自身瓣膜功能,而老年患者可能根据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修复或置换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