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怎么回事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常见晕厥类型,由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心动过缓,引发血压下降、脑部低灌注致短暂意识丧失。发病机制是神经反射异常,诱因有生理(长时间站立、疼痛、情绪)和病理(脱水、妊娠)因素,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和晕厥发作,诊断靠病史、表现及辅助检查,需与心源性、脑源性晕厥鉴别,预防要避免诱因、增加血容量,发作时平卧处理,不同人群(儿童、女性、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神经反射异常: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时,比如疼痛、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会激活体内的迷走神经反射。迷走神经兴奋后,会使心脏的心跳减慢(心动过缓),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尤其是下肢和内脏的血管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最终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晕厥。例如,一些人在看到抽血等令人紧张的场景时,可能会触发这种神经反射。
二、常见诱因
生理因素
长时间站立:对于年轻人或某些体质的人,长时间站立会使血液在下肢淤积,回心血量减少,容易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尤其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血管扩张更明显,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疼痛刺激:严重的疼痛,如外伤、手术等引起的疼痛,可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比如在拔牙等小手术中,个别人可能会因为疼痛引发该情况。
情绪因素:强烈的情绪波动,像恐惧、焦虑、紧张等,也能触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例如面临重要考试、公开演讲等情况时,部分人可能出现此类晕厥。
病理因素
脱水:严重脱水时,身体血容量不足,回心血量减少,容易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比如长时间腹泻、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的情况下。
妊娠:妊娠中晚期的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可能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血液回流,再加上身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也较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
三、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等。这些症状提示身体即将发生晕厥,此时如果能及时采取措施,如平卧,可能会避免晕厥的发生。
晕厥发作: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数秒至数分钟即可自行恢复。恢复后可能会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但一般很快会缓解。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一些辅助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诱因、前驱症状、发作时的表现等。还可能会进行一些检查,如心电图检查,在发作时可能会发现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等情况;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通过让患者处于倾斜状态,诱发晕厥发作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类型的晕厥相鉴别,如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脏本身的疾病导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引起的晕厥,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鉴别;脑源性晕厥,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等可鉴别。
五、预防与处理
预防
避免诱因: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情绪过度波动、疼痛刺激等诱发因素。对于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人,在长时间站立时要注意定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回流;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出现疼痛等不适时及时处理。
增加血容量:适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尤其是在炎热天气或大量出汗后。对于妊娠女性等特殊人群,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处理
发作时处理: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将患者平卧,头低脚高,这样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松开患者的领口、腰带等束缚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意识。如果患者长时间未恢复意识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时,家长要保持冷静,迅速将孩子平卧,避免摔伤。平时要注意孩子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女性:女性在妊娠、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妊娠期间要注意定期产检,监测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如果在这些特殊时期频繁出现晕厥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时要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晕厥后摔倒可能会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从卧位突然站起等,以防诱发晕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