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玻璃体浑浊是怎么回事
眼睛玻璃体浑浊又称飞蚊症,是玻璃体内有不透明体致眼前有飘动小黑影。其发病原因包括年龄因素(如中老年玻璃体退行性变、儿童先天性发育异常)、眼部疾病因素(葡萄膜炎、视网膜裂孔脱离、玻璃体出血等)、其他因素(外伤、高度近视);临床表现为眼前飘动黑影、可能伴闪光感,严重时影响视力;检查方法有眼底检查和眼部B超;处理上生理性者定期观察、避免过度用眼,病理性者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葡萄膜炎抗炎、视网膜裂孔激光封闭等,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高度近视者避免剧烈运动。
一、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凝胶状的玻璃体逐渐脱水收缩,出现液化现象,原本均匀的玻璃体就会出现混浊物,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例如,相关研究表明,50-60岁人群中玻璃体浑浊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主要是因为年龄增加导致玻璃体代谢功能下降,胶原蛋白等成分发生变化。
对于儿童来说,先天性的玻璃体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玻璃体浑浊,但相对较少见。
2.眼部疾病因素
葡萄膜炎:炎症会使炎性细胞和渗出物进入玻璃体,从而引起玻璃体浑浊。比如,前葡萄膜炎时,炎症细胞可通过房水进入玻璃体腔;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时,炎症更易波及玻璃体,导致玻璃体出现细胞混浊等情况。
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形成时,液化的玻璃体可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或玻璃体腔,引起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离时,除了玻璃体浑浊外,还常伴有视力下降等症状,这是因为视网膜脱离会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视觉信号传递障碍。
玻璃体出血:眼内血管破裂出血可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浑浊。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视网膜血管容易受损,发生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后就会造成玻璃体浑浊;视网膜静脉阻塞时,静脉回流受阻,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导致玻璃体浑浊。
3.其他因素
外伤: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导致玻璃体出血或玻璃体结构破坏,引起玻璃体浑浊。例如,车祸、球类运动等导致的眼部外伤,都可能使玻璃体出现混浊。
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变长,玻璃体腔扩大,玻璃体发生变性的几率增加,容易出现玻璃体浑浊。研究发现,高度近视者玻璃体浑浊的发生率比正常视力者高很多,这是因为高度近视引起的眼球结构改变影响了玻璃体的正常状态。
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眼前有飘动的黑影,其形态多样,可呈点状、线状、网状等。有的患者还可能伴有闪光感,这是因为玻璃体混浊物刺激视网膜引起的。如果是严重的玻璃体浑浊,可能会明显影响视力,例如大量出血或严重炎症导致的玻璃体浑浊,患者会感觉视力下降明显,看东西模糊不清。
三、检查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检查设备观察眼底情况,了解视网膜、玻璃体等结构是否有病变。可以发现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玻璃体腔内是否有混浊物等。
2.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较重,眼底无法直接观察的情况,眼部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玻璃体腔内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玻璃体浑浊的程度和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等病变。例如,当玻璃体出血较多,眼底看不清时,眼部B超可以明确玻璃体腔内是否有出血以及出血的范围等。
四、处理与注意事项
1.生理性玻璃体浑浊
对于单纯因年龄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玻璃体浑浊,如果对视力影响不大,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时间连续看电脑、手机等。例如,建议每天连续看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1-2小时,每隔一段时间要休息、远眺。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监测玻璃体浑浊的变化情况。如果出现视力突然下降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2.病理性玻璃体浑浊
如果是由眼部疾病引起的病理性玻璃体浑浊,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比如,由葡萄膜炎引起的,需要进行抗炎治疗;由视网膜裂孔引起的,可能需要进行激光封闭裂孔等治疗;由视网膜脱离引起的,则需要进行手术复位视网膜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玻璃体出血导致的玻璃体浑浊,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等手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具体指标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玻璃体浑浊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为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比较脆弱,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视网膜牵拉,引起视网膜裂孔甚至脱离。建议高度近视患者避免跳水、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