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区别
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定义及发病机制、症状特点、心电图表现、危险分层及预后、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因心肌负荷增加引发,症状相对稳定,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压低等改变,预后相对较好;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发病机制与斑块等有关,症状更重、持续时间长,属高危状态,预后相对不稳定,且在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上有不同特点,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及青少年等有各自注意事项。
1.定义及发病机制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心肌的供血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一般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增加心肌耗氧的情况下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等。常无明显诱因,或在较轻负荷下即可诱发,休息时也可发作,且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部分患者含服硝酸甘油不能有效缓解。
2.症状特点
稳定型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发作频率相对稳定,在相同程度的体力活动下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大致相同。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部位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疼痛程度更重,发作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可长达数十分钟。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休息时发作心绞痛,且发作时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效果欠佳。
3.心电图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或低平,部分患者可出现新发的ST-T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见ST-T的动态变化,且可能出现短暂的ST段抬高或压低,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的动态改变。
4.危险分层及预后
稳定型心绞痛:一般属于相对稳定的临床状态,但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逐渐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病情可得到较好控制,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长期管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高危状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强化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预后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低危组患者更差,但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5.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两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老年人中相对更常见,尤其是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而稳定型心绞痛也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部分年轻患者也可能因冠状动脉先天发育异常等原因发病。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发生冠心病相关心绞痛的风险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风险也会增加。女性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特别关注。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是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果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延缓病情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往往存在更严重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需要严格控制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戒烟、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6.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变化更快,需要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女性患者:女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注意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避免漏诊。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治疗中除了考虑心血管因素外,还需关注其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发生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情况也可发病。对于青少年心绞痛患者,要详细询问家族史、病史等,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和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