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凶险心血管急症,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内膜撕裂处进入中膜致真假腔分离。病因有高血压、遗传性血管病变等;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撕裂样胸痛等,伴休克等表现;诊断靠CTA、MRA、超声心动图等;急性期需降压、手术治疗;老年、年轻、女性患者有不同特殊情况。
一、病因方面
1.基础疾病影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内膜受损,是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据相关研究统计,约70%-8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高血压。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高血压若控制不佳,都增加了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风险。例如,长期高血压使得主动脉壁弹性减退、胶原纤维变性等,当血压波动较大时,更容易引发内膜撕裂。
遗传性血管病变: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强度,如马方综合征,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纤维蛋白合成异常,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发育不良,使主动脉壁薄弱,易发生夹层。这类患者往往在较年轻时就可能发病,且具有家族遗传性,需要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提高警惕。
其他因素:主动脉缩窄、创伤、医源性因素(如主动脉内操作)等也可能引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缩窄患者局部主动脉壁承受压力异常,创伤导致主动脉内膜直接损伤等都可能破坏主动脉壁的完整性,从而诱发夹层。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疼痛特点
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疼痛性质多为撕裂样、刀割样,程度非常剧烈,可向胸前区及背部放射,疼痛范围较广。疼痛持续不缓解,这是因为主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壁撕裂后,血液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强烈疼痛。例如,部分患者疼痛可从胸部放射至腹部、肩部等部位。
2.其他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休克表现,但血压可能升高,这与一般休克时血压下降不同。另外,还可能出现脉搏不对称、一侧脉搏减弱或消失等情况,这是由于夹层累及主动脉分支血管,导致相应肢体或器官的血供受到影响。例如,夹层累及颈动脉时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等;累及肾动脉时可能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
三、诊断方法方面
1.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撕裂的位置以及累及的范围等。通过CTA检查,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主动脉的形态学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例如,能够明确夹层是累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还是全主动脉等情况。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显示主动脉壁内膜片、夹层范围以及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具有优势。MRA可以多方位成像,对于一些不适合做CTA检查(如对比剂过敏等)的患者是很好的替代检查方法。
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主动脉夹层,对于升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能够发现主动脉根部扩张、内膜撕裂等情况,但对于降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准确性相对稍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降主动脉等部位的夹层情况,尤其适用于病情危急但又需要尽快明确诊断的患者。
四、治疗方面
1.急性期治疗原则
降压治疗:迅速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是关键,以减少血流对主动脉壁的冲击,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常用的降压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等,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血压。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置换术等,根据夹层累及的范围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例如,升主动脉夹层通常需要进行升主动脉置换联合主动脉瓣置换等手术。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使得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在降压等治疗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影响重要脏器灌注。同时,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防治也需要更加细致,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2.年轻患者:年轻患者中若因遗传性血管病变导致的主动脉夹层,需要关注家族遗传情况,对家族成员进行相关筛查。在治疗后,要加强健康管理,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马方综合征患者需要定期监测主动脉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年轻患者在生活方式上需要更加注意,如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主动脉压力的行为。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妊娠时体内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等因素会影响主动脉壁的承受能力。对于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治疗需要更加权衡母婴的情况,在保障母亲生命安全的同时,尽量考虑胎儿的情况,但往往面临非常复杂的决策,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