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性荨麻疹
热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因皮肤局部受热后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引发,临床表现为受热后数分钟内受热部位出现风团、红斑等皮疹,有伴随症状,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激发试验,需与胆碱能性荨麻疹等鉴别,治疗原则是避免诱因,症状明显用药物,预防要避免受热,不同人群预防措施有别。
一、热性荨麻疹的定义
热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物理性荨麻疹范畴。它是由于皮肤局部受热后,在受热部位出现风团、红斑等皮疹的一种皮肤疾病。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热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皮肤局部受热后,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有关。当皮肤受到热刺激时,皮肤中的肥大细胞被激活,释放出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风团、红斑等表现。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涉及到复杂的免疫炎症反应通路的激活,具体的分子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已知热刺激是触发这一免疫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由于生理差异,热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在细节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的皮肤屏障功能与成人不同,可能在热刺激下更易出现反应,但基本的免疫炎症反应核心机制是相似的。
三、临床表现
1.皮疹特点:通常在皮肤受热后数分钟内,受热部位出现风团,风团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风团一般持续数小时后消退,但可能会反复出现。例如,在运动后、洗热水澡后、环境温度升高时,皮肤受热区域容易出现上述皮疹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皮疹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皮疹可能相对更瘙痒,且可能由于搔抓等原因导致皮疹形态不太典型;成人的皮疹相对更能清晰体现出典型的风团特征。
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少数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心慌等,但相对较少见。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有频繁受热的情况,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经常进行热疗等,可能会使热性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增加或症状加重。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再次受热时更易触发皮疹发作。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受热后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是否经常处于受热环境,是否有热疗等经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询问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询问家长关于孩子在受热后的皮肤表现等情况;成年患者则可直接询问自身情况。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受热部位的皮肤表现,观察风团、红斑等皮疹的特征。
3.激发试验:可通过人工加热皮肤的方法进行激发试验,以明确是否为热性荨麻疹。例如,用加热的物体接触皮肤一定时间,观察是否出现典型的风团等皮疹表现。但激发试验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并且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严重反应。对于儿童进行激发试验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加热强度和时间,以确保安全。
五、鉴别诊断
1.胆碱能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也与受热有关,但主要是由于运动、受热、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其皮疹特点为直径1-3mm的小风团,周围有明显红晕,常散发于躯干上部和上肢,互不融合。而热性荨麻疹的风团特点与胆碱能性荨麻疹有所不同,可通过皮疹特征及激发试验等进行鉴别。在年龄方面,儿童两种疾病都可能发生,但表现可能各有特点;性别差异在鉴别诊断中相对不明显。
2.其他物理性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等,可通过诱发因素、皮疹特点等进行鉴别。寒冷性荨麻疹是在接触寒冷物质后发病,日光性荨麻疹是在暴露于日光后发病,与热性荨麻疹的诱发因素不同,容易区分。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首先避免受热等诱发因素。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遵循相关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例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
2.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皮肤受热,如在炎热天气减少剧烈运动,避免洗过热的澡等。对于有热性荨麻疹病史的患者,要注意生活环境的温度调节,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处于高温环境中。在不同人群中,预防措施的具体实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的家长要更加注意孩子的日常活动环境温度,避免孩子过度受热;成年患者则要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温度因素。
总之,热性荨麻疹是一种与受热相关的皮肤疾病,通过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该病的认识和应对。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