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胸腔积液是什么病
双侧胸腔积液是双侧胸膜腔内液体聚集过多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原因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及原发病相关症状,体征有胸廓饱满等,诊断靠影像学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胸腔穿刺抽液及对症支持治疗。
双侧胸腔积液是指双侧胸膜腔内出现过量液体聚集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各种原因导致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时,就会形成胸腔积液,累及双侧时即为双侧胸腔积液。
一、常见病因
1.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是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压升高,液体渗出至胸腔,多为双侧胸腔积液,且右侧往往多于左侧。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衰退等原因,更容易发生因心力衰竭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女性在更年期前后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可能也会有一定影响。
缩窄性心包炎会使心包增厚、僵硬,影响心脏舒张功能,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胸腔积液,多为双侧,患者可能有既往心包炎病史,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心功能相关的并发症。
2.感染性疾病:
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菌可通过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至胸膜,导致双侧胸腔积液,中青年人群相对多见,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史者风险更高。
肺炎旁胸腔积液是由于肺部感染累及胸膜,如细菌性肺炎、肺脓肿等,炎症刺激导致胸腔内液体渗出,可表现为双侧,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不健康、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肺部感染进而引发胸腔积液。
3.恶性肿瘤:
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是引起双侧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肿瘤细胞侵犯胸膜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恶性肿瘤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多见于中老年人,有肿瘤家族史或长期接触致癌物质者风险较高。
恶性淋巴瘤也可累及胸膜出现双侧胸腔积液,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者更易发病。
4.其他原因:
低蛋白血症,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胸腔积液,多为双侧,肝硬化患者多有长期饮酒史或肝炎病史,肾病综合征患者多见于儿童及中青年,不同年龄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胸膜可导致双侧胸腔积液,中青年女性多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积液量增加,可出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等。不同年龄人群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老年人可能基础活动能力差,轻微积液就会出现明显气短。
胸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可能较为明显,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原发病相关症状,如心力衰竭患者有心悸、水肿等表现;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恶性肿瘤患者有消瘦、乏力等恶病质表现。
2.体征:
视诊可见患侧胸廓饱满。
触诊语颤减弱。
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腔积液,少量积液时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可见弧形致密影,大量积液时患侧胸部呈大片致密影。
胸部CT检查对胸腔积液的诊断更敏感,能发现少量胸腔积液,还可帮助鉴别胸腔积液的性质,如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等,不同年龄人群胸部CT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通过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进行化验,包括外观、比重、蛋白质、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培养等。渗出液一般外观浑浊,比重>1.018,蛋白质含量>30g/L,细胞数>500×10/L;漏出液外观清亮,比重<1.016,蛋白质含量<30g/L,细胞数<100×10/L。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胸腔积液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进一步查找病因,如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积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恶性胸腔积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
四、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
如果是心力衰竭引起,需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改善心脏功能;结核性胸膜炎则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则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相应治疗措施;低蛋白血症则需治疗基础疾病,补充白蛋白等。
2.胸腔穿刺抽液:
对于大量胸腔积液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液,缓解症状。抽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儿童进行胸腔穿刺时需更加谨慎,严格控制抽液量和速度。
3.对症支持治疗:
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对于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退热等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