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增生性疤痕
增生性疤痕是皮肤深度创伤后出现的异常疤痕组织增生现象,有特定外观表现、好发部位,形成机制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合成沉积及血管新生阶段,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病史(糖尿病、瘢痕体质)等因素影响。
一、增生性疤痕的定义
增生性疤痕是一种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疤痕组织增生现象。它通常在皮肤受到深度创伤后形成,如烧伤、切割伤、严重的痤疮等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时,成纤维细胞等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异常积聚,导致疤痕组织超出原损伤范围,突出于皮肤表面,质地较硬。
二、增生性疤痕的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
颜色:初期往往呈红色或紫红色,这是因为疤痕内富含新生的血管,随着时间推移,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浅,但一般仍比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深。例如,烧伤后早期形成的增生性疤痕,在受伤后的数周内就可呈现明显的红色。
形态:多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的隆起性斑块,形状不规则,可呈条索状、片状等。有的增生性疤痕会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生长,边界不清。
质地:质地较硬,触摸时与周围正常皮肤有明显差异,可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
2.好发部位
常见于前胸、上背部、肩部、颈部等部位,这些部位相对容易发生皮肤创伤,且创伤后发生增生性疤痕的概率较高。例如,前胸部位如果发生烧伤或较大的外伤,就比较容易出现增生性疤痕。
三、增生性疤痕的形成机制
1.炎症反应阶段
皮肤受到创伤后,立即启动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在创伤部位,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例如,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激活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促使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
2.细胞外基质合成与沉积阶段
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大量合成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正常情况下,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处于平衡状态,但在增生性疤痕形成过程中,胶原蛋白的合成明显增加,且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比例异常,Ⅲ型胶原蛋白相对增多,导致疤痕组织的韧性和硬度增加。例如,研究发现增生性疤痕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
3.血管新生阶段
增生性疤痕内会形成大量新生血管,这也是其呈现红色的重要原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因子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新的血管网络,为增生性疤痕的持续增生提供营养支持。例如,VEGF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增加疤痕组织的血管密度。
四、增生性疤痕的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皮肤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同时细胞增殖活性也较高,发生增生性疤痕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青少年时期的痤疮如果形成较深的损伤,就比较容易出现明显的增生性疤痕。而婴幼儿皮肤薄嫩,创伤后如果护理不当,也可能较快出现增生性疤痕。
成年人:成年人皮肤的各项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但如果皮肤创伤较严重,如深度烧伤,也容易形成增生性疤痕。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修复能力逐渐下降,不过成年人如果有特殊的病史,如患有糖尿病等影响血管和皮肤修复的疾病,也会增加增生性疤痕的发生风险。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增生性疤痕的发生概率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疤痕的外观表现上可能会有一定不同。例如,男性的皮肤通常相对较厚,疤痕可能在外观上更显隆起;女性的皮肤相对细腻,疤痕可能在颜色和质地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创伤的程度和个体的修复反应。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影响血管的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组织的血液供应,不利于伤口的修复,从而增加增生性疤痕的发生风险。例如,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增生性疤痕的概率比非吸烟者高,因为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干扰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和血管的正常新生。
饮酒:过量饮酒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过程,也可能对皮肤的修复产生不利影响。酒精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干扰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加增生性疤痕形成的可能性。
4.病史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血管的内皮功能,导致血管病变,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容易发生皮肤感染,而感染会加重疤痕的增生。例如,糖尿病患者皮肤创伤后,伤口愈合缓慢,且更容易形成增生性疤痕,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
瘢痕体质:具有瘢痕体质的人是增生性疤痕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的皮肤在受到创伤后,成纤维细胞会过度增殖,导致疤痕组织异常增生,超出原损伤范围,且往往有家族遗传倾向。例如,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明显增生性疤痕的人,自身发生增生性疤痕的概率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