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多种症状表现与伴随症状。症状表现包括胸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最常见胸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有特点,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还有全身症状,如疼痛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等,不同人群全身症状表现有别。伴随症状有呼吸困难,因心肌缺血致心功能不全引起,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有心悸,因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引起,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有低血压和休克,因心肌广泛坏死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起,不同人群出现情况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1.胸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伴有烧灼感。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约70%-80%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且胸痛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与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患者可能胸痛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容易被误诊;年轻患者胸痛症状相对较典型,但也需仔细鉴别。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胸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伴随症状。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胸痛症状可能更典型,但也可能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改变而表现不典型。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胸痛症状可能与既往相似,但也可能因病情进展而有所不同。
2.全身症状
患者可出现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由于坏死心肌吸收引起的全身反应。另外,还可能伴有出汗、乏力等症状。例如,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患者中约50%-60%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通常在38℃上下,持续时间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及恢复情况有关。
年龄较大的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女性患者全身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更容易出现乏力等表现;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全身症状可能因基础身体状况较差而更突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全身症状的出现可能提示病情的急剧变化,需要更密切关注。
二、伴随症状
1.呼吸困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轻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例如,在急性左心衰竭时,肺淤血导致气体交换障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多项研究显示,约40%-60%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严重程度与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相关。
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可能较差,呼吸困难症状更容易出现且往往提示病情较重;女性患者在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呼吸困难可能是较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需要引起重视;有长期吸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或与原有疾病混淆;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且心功能已受损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要高度警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2.心悸
患者可感觉心跳加快、心慌等心悸症状,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律失常的类型多样,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临床研究发现,约20%-30%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会出现心悸症状,其发生与心肌缺血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有关。
不同年龄的患者,心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心悸的耐受程度较低;男性和女性患者心悸的临床意义可能相似,但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的患者,心悸可能更易发生,且可能掩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其他典型症状;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病等)的患者,出现心悸时要首先考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原有病情加重的可能。
3.低血压和休克
严重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表现为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以上,同时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这是由于心肌广泛坏死,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起的。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休克,死亡率较高。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代偿能力弱,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和休克,且预后相对较差;女性患者发生休克时可能病情发现较晚,因为女性在心血管疾病症状识别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低血压和休克的风险更高;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再次发作时出现低血压和休克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