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一定要做手术吗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案需综合斜视度数、发病年龄、双眼视功能、全身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评估。影响因素中斜视度数大小、发病年龄早晚、双眼视功能好坏及全身健康状况都会左右治疗选择;非手术治疗包括屈光矫正和双眼视训练,屈光矫正针对存在屈光不正的患者,双眼视训练可增强融合功能;手术治疗适用于斜视频繁、非手术无效、斜视度数大且稳定等情况,常用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等方式,术后需视功能训练巩固效果。
一、影响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
斜视度数:
一般来说,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如果斜视度数较小,如间歇性外斜视度数在10△以内,且在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眼位,可能先采取非手术治疗。但如果斜视度数较大,例如间歇性外斜视度数超过15△-20△,且频繁出现外斜视,影响双眼视功能发育等情况时,手术治疗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儿童患者,斜视度数的变化会影响治疗决策,因为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尚在发育中,较大的斜视度数可能会更快地破坏双眼视功能。
发病年龄:
对于婴幼儿期发病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由于其双眼视功能发育处于关键阶段,更需要密切关注。如果在婴幼儿期就频繁出现外斜视,可能更早考虑手术干预,因为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双眼视功能不可逆损伤。而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或青少年发病的间歇性外斜视,会根据斜视出现的频率、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程度等综合判断。例如,青少年发病的间歇性外斜视,如果斜视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对双眼视功能影响不大,可能先尝试非手术治疗观察。
双眼视功能情况:
详细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包括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等。如果患者仍具有较好的融合功能,虽然有间歇性外斜视,但通过一些训练等非手术方法有可能维持甚至改善双眼视功能,此时可以先采取非手术治疗。例如通过双眼视训练,增强双眼的融合能力,观察斜视情况是否改善。但如果患者的融合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立体视功能几乎丧失,那么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以恢复眼位,为双眼视功能的部分恢复创造条件。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需求的人群,如从事对立体视要求高的职业(如飞行员等),即使斜视度数不是特别大,但如果双眼视功能受损严重,也可能更倾向于手术治疗来恢复眼位和双眼视功能以满足职业要求。
全身健康状况:
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全身疾病,无法耐受手术,那么会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手术风险较高,此时会选择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屈光矫正等。而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手术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可以根据斜视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及适用情况
屈光矫正:
如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首先要进行屈光矫正。例如,对于伴有远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准确的验光配镜非常重要。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有可能减轻斜视的症状。研究表明,约有1/4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伴有远视,且远视度数较高,矫正屈光不正后,部分患者的斜视情况会得到改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屈光矫正的要求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散瞳验光,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强,散瞳后才能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
双眼视训练:
双眼视训练是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训练仪器或训练方法,增强患者的双眼融合功能等。例如,使用融合训练仪进行训练,让患者通过训练逐渐提高融合范围。对于能够配合训练的患者,如果间歇性外斜视的融合功能尚存在一定程度,双眼视训练有一定的疗效。一般建议每周进行一定次数的训练,持续一段时间观察效果。对于儿童患者,双眼视训练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患儿的坚持,因为儿童的依从性可能相对较低,但如果能够坚持训练,部分患者的斜视情况可以得到改善,双眼视功能得到维护。
三、手术治疗的情况及方式
手术治疗的指征:
当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斜视频繁发作,影响外观和双眼视功能;非手术治疗无效;斜视度数较大且稳定,如斜视度数超过20△,并且在不同距离(远距和近距)斜视度数差异不大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患者因为间歇性外斜视导致心理负担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来改善外观。
手术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单纯的外斜视,可能会选择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手术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双眼的眼位恢复正位。手术的效果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医生的经验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手术可以有效地矫正眼位,但术后需要进行双眼视功能的训练以巩固效果。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在全身情况稳定,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进行,并且术后要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和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