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及相关脑供血不足症状的血压异常情况,发病机制包括血液重新分布失衡和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常见于老年人、药物影响、脱水状态、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等人群,临床表现有头晕、视物模糊、乏力、晕厥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位血压测量及进一步检查来进行。
一、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血压异常的情况,指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头晕、视物模糊、乏力、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二、发病机制
(一)血液重新分布失衡
当体位发生改变时,身体的血液需要重新分布来适应新的体位。正常情况下,心血管系统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维持血压稳定。但在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这种血液重新分布的调节出现障碍。例如,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大量淤积在下肢静脉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导致血压下降。
(二)神经调节功能异常
1.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失调,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不足,无法有效地使血管收缩以维持血压。比如,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减少,使得血管不能及时收缩,血液回流减少,血压下降。
2.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存在压力感受器,它们能感知血压变化并通过反射弧调节血压。体位改变时,压力感受器不能正常感知血压变化并做出有效的调节反应,也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例如,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及时将血压变化的信号传递并调整心血管的活动,从而出现血压异常下降。
三、常见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衰退,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下降,血管壁弹性降低,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例如,老年人从卧位站起时,血压调节不及时,容易出现头晕甚至跌倒等情况。此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二)药物影响
1.降压药物:一些降压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如果使用不当或剂量不合适,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例如,α受体阻滞剂会阻断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ACEI和ARB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可能引起血压调节异常。
2.其他药物: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利尿剂等也可能影响血压调节,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几率。
(三)脱水状态
身体脱水时,血容量减少,从卧位站起时更容易出现血压下降。例如,长时间高温环境下工作、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充水分,或者患有腹泻、呕吐等导致体液丢失的疾病时,都可能因脱水引发体位性低血压。
(四)自主神经病变患者
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从而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这类患者除了体位性低血压外,还可能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出汗异常、排尿障碍等。
四、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头晕: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体位改变后短时间内出现,感觉头部昏沉、不清醒。
2.视物模糊: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影响了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导致看东西模糊不清。
3.乏力:身体感觉虚弱、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
4.晕厥:严重时可能发生晕厥,即突然失去意识,摔倒在地,这是因为脑部严重供血不足导致的。
(二)不同体位改变时的表现差异
从卧位到站立位时症状往往更为明显,而从坐位到站立位相对轻一些,但也可能出现上述症状。如果是从蹲位突然站起,同样可能引发血压下降和相应的不适症状。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体位改变时出现症状的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在晨起刚起床时站起容易出现症状,还是在长时间站立后出现,是否伴有心慌、出汗等其他表现。
(二)体位血压测量
1.卧位血压测量:让患者平卧5分钟后测量血压。
2.站立位血压测量:让患者迅速站起,在站起后1-3分钟内再次测量血压。如果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相应症状,可考虑体位性低血压。需要注意的是,测量时要保证测量方法准确,袖带的大小合适等。
(三)进一步检查
对于怀疑有自主神经病变等基础疾病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包括卧立位心率变化、皮肤电导测试等)、血糖检测(以排除糖尿病相关自主神经病变)、神经系统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