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是怎么引起的
外阴瘙痒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阴道炎症(如霉菌性、滴虫性、细菌性阴道病)、外阴局部皮肤病变(如外阴硬化性苔藓、慢性单纯性苔藓、湿疹)、不良卫生习惯、局部过敏;全身因素有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妊娠期、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
一、局部因素
1.阴道炎症
霉菌性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是导致外阴瘙痒常见的原因之一。阴道内菌群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引起瘙痒,常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豆腐渣样。研究表明,女性在妊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等情况下,易诱发霉菌性阴道炎导致外阴瘙痒。例如,妊娠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阴道局部环境改变,念珠菌更容易滋生。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阴道毛滴虫可消耗阴道内的糖原,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从而引起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性传播是其重要传播途径,同时公共浴池、浴巾等间接接触也可传播。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性生活较混乱的人群中,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主要有加德纳菌等厌氧菌以及人型支原体等,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味,可伴有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性生活频繁、多个性伴侣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因为这些情况容易破坏阴道的微生态平衡。
2.外阴局部皮肤病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性激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病变区皮肤变薄、变白,出现皲裂等,多见于40岁左右女性,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长期搔抓、摩擦等刺激可引起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表现为外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伴有剧烈瘙痒,患者常因搔抓而致皮肤破损、皲裂等。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与局部潮湿、分泌物长期刺激等有关。
外阴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外阴皮肤炎症反应,如过敏体质、局部潮湿、接触过敏物质等。急性期表现为外阴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慢性期则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任何年龄女性均可发病,过敏体质者更易罹患。
3.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内裤,会导致外阴局部细菌滋生,刺激外阴皮肤引起瘙痒。尤其是在月经期间,经血和阴道分泌物的刺激加上局部透气性差,如果不及时清洁,瘙痒更容易发生。例如,一些女性月经期间长时间使用同一片卫生巾,就容易出现外阴瘙痒症状。
使用刺激性强的外阴清洁产品,如肥皂、高浓度洗液等,可能破坏外阴皮肤的正常酸碱度和屏障功能,引起外阴瘙痒。部分女性为了追求“干净”,过度清洁外阴,反而适得其反。
4.局部过敏
接触性过敏:使用化纤材质的卫生巾、卫生护垫,或对避孕套、外用避孕药等过敏,接触外阴局部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外阴瘙痒、红肿等症状。不同个体的过敏物质不同,一些女性可能对特定品牌的卫生巾成分过敏。
药物过敏:如局部使用某些阴道栓剂、乳膏等药物后发生过敏,也会导致外阴瘙痒,常伴有外阴局部皮疹等表现。
二、全身因素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分泌物中含糖量增加,有利于念珠菌等病原体生长繁殖,容易并发霉菌性阴道炎,从而出现外阴瘙痒症状。同时,高血糖状态也会对外阴皮肤神经产生刺激,导致瘙痒。据统计,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且血糖控制不佳时瘙痒往往更明显。
2.黄疸
肝胆疾病引起黄疸时,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沉积于皮肤可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全身皮肤瘙痒,包括外阴瘙痒。常见于肝炎、胆道梗阻等疾病,当出现黄疸症状时,外阴瘙痒常随之出现。
3.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外阴皮肤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瘙痒。维生素A参与皮肤黏膜的正常代谢,缺乏时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刺激出现瘙痒。
维生素B族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2缺乏,可引起口角炎、唇炎等,也可能波及外阴皮肤,导致外阴瘙痒。B族维生素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缺乏时会影响皮肤黏膜的健康。
4.妊娠期
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阴道分泌物增多,局部环境改变,容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等,从而引起外阴瘙痒。此外,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导致外阴血液循环不畅,也可能加重瘙痒症状。同时,孕期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5.其他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包括外阴瘙痒。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神经功能,从而导致皮肤相关症状。
贫血:严重贫血时,机体组织器官缺氧,皮肤黏膜营养供应不足,可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外阴也可能受累出现瘙痒。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铁缺乏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容易发生外阴瘙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