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膜炎是怎么回事
急性结膜炎是结膜组织的急性炎症,病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衣原体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过敏反应、物理刺激),临床表现有症状(异物感、烧灼感、分泌物增多、瘙痒)和体征(结膜充血、水肿),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裂隙灯检查、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治疗原则因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异,预防需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用眼环境。
一、急性结膜炎的定义
急性结膜炎是一种发生在结膜组织的急性炎症,结膜是覆盖在眼睑内面和眼球表面的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引起细菌性急性结膜炎,通常与不注意眼部卫生,如用手揉眼等行为有关,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接触外界环境较多,更容易因细菌感染引发急性结膜炎。
病毒感染:像腺病毒等是引起病毒性急性结膜炎的常见病原体,病毒性急性结膜炎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水等进行传播,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造成聚集性发病。
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可导致沙眼性急性结膜炎,多在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的地区高发,对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造成影响,但在卫生状况不佳的环境中儿童等人群更易受其侵害。
2.非感染因素
过敏反应:当眼部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某些化妆品等时,可引发过敏性急性结膜炎,过敏体质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因接触过敏原而患病,生活方式中频繁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会增加发病风险。
物理刺激:强光、烟雾、化学物质等物理或化学刺激也可引起急性结膜炎,例如长时间在强光下工作或生活的人群,眼部受到强光刺激后较易出现炎症反应;从事化工相关工作的人员,若防护不当接触到有害化学物质,也可能引发眼部的急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眼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眼睛里有东西,不舒服,这种异物感在细菌性和病毒性急性结膜炎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受到,但儿童可能表述不太清晰,需要家长留意其眼部的异常表现。
烧灼感:眼睛有灼烧样的感觉,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烧灼感,在过敏因素引起的急性结膜炎中,烧灼感可能相对较为明显,性别差异在症状表现上不突出,但不同生活方式下接触刺激因素不同可能影响烧灼感的程度。
分泌物增多:细菌性急性结膜炎往往分泌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病毒性急性结膜炎分泌物多为水样,过敏性急性结膜炎分泌物可呈黏液丝状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分泌物特点有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眼部清洁能力相对较弱,分泌物可能更易在眼部堆积。
瘙痒(过敏因素相关):过敏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常伴有明显瘙痒感,过敏体质人群更易出现,年龄不是决定因素,生活中接触过敏原频繁的人群瘙痒感可能更严重。
2.体征
结膜充血:眼部结膜血管扩张,呈现出明显的充血表现,通过肉眼观察即可发现结膜发红,不同病因引起的充血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眼部血管相对较为娇嫩,充血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
水肿:结膜可能出现水肿情况,使得眼部外观有肿胀感,无论是哪种病因导致的急性结膜炎,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结膜水肿,在儿童群体中,由于眼部组织相对疏松,水肿可能相对更显著。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接触史,包括是否接触过感染源、过敏原、刺激性物质等,对于儿童要了解其近期的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情况,比如是否在学校等集体场所接触过传染性疾病患者等。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更细致地观察结膜的具体情况,如充血程度、水肿情况、是否有滤泡形成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结膜改变在裂隙灯下有不同表现,对于准确判断病因有重要意义,在儿童检查时需要更好地安抚儿童配合检查。
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对于考虑细菌感染的患者,取分泌物进行涂片或培养,可明确致病菌,从而指导后续治疗,儿童进行分泌物采集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感染性急性结膜炎:细菌性急性结膜炎主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但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病毒性急性结膜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则使用抗衣原体药物治疗。
非感染性急性结膜炎:过敏性急性结膜炎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物理刺激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则以去除刺激因素,对症缓解症状为主。
2.预防措施
注意眼部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用手揉眼,勤洗手,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细菌、病毒等感染的机会。
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体质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注意家居环境的清洁,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接触。
注意用眼环境:保持用眼环境的舒适,避免长时间处于强光、烟雾等不良环境中,从事特殊工作的人群要做好眼部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