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眼袋
眼袋是下眼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堆积突出形成的袋状结构,与年龄增长、遗传、长期熬夜、用眼过度等因素有关,有脂肪型、松弛型、混合型等类型,影响外观、心理,单纯眼袋对健康影响不大,可通过日常护理、按摩等非手术方法改善,也可通过内切法、外切法等手术方法改善,特殊人群及有相关疾病者需谨慎选择手术。
一、定义
眼袋是指下眼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堆积突出形成的袋状结构。它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增长、遗传、长期熬夜、用眼过度、不恰当的面部表情等。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下降,眶隔筋膜也会变得薄弱,导致眶隔内的脂肪向外膨出,从而形成眼袋。遗传因素会使一些人更容易出现眼袋相关的结构问题,比如眶隔脂肪先天性较多等情况。长期熬夜、用眼过度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重眼袋的形成。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1.脂肪型眼袋:主要是由于眶隔内的脂肪过多导致。这类眼袋通常在年轻时就可能出现,外观上表现为下眼睑区域脂肪膨出,皮肤表面较为平整,一般没有明显的皮肤松弛现象。其形成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有些人天生眶隔脂肪较多,随着年龄增长,脂肪膨出逐渐明显。
2.松弛型眼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主要是因为下眼睑皮肤、眼轮匝肌等组织松弛,导致眶隔内的脂肪膨出并下垂。这种眼袋不仅有脂肪膨出,还伴有明显的皮肤松弛皱纹,外观上眼袋区域显得较为臃肿且皮肤松弛。
3.混合型眼袋:同时具有脂肪型和松弛型眼袋的特点,既有眶隔脂肪的膨出,又有皮肤和肌肉的松弛。这类眼袋的情况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进行治疗。
三、形成的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逐渐流失,皮肤的紧致度下降,眼部周围的组织也会逐渐松弛,眶隔筋膜的支撑作用减弱,导致眼袋更容易形成。一般来说,30岁以后眼袋形成的概率会逐渐增加。
2.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眼袋较早出现或眼袋明显的情况,那么个体出现眼袋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决定了眶隔的结构和脂肪的分布等情况,使得一些人天生就有更容易形成眼袋的解剖基础。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眼部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眼部组织缺氧、代谢废物堆积,进而加重眼袋的形成。长期熬夜还会使眼部疲劳加重,加速眼部皮肤的衰老。
用眼过度: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等过度用眼行为,会使眼部肌肉紧张,眼轮匝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影响眼部的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导致眼部组织水肿,长期下来容易形成眼袋。
4.其他因素:不恰当的面部表情,如经常大笑等,也可能会加速眼部皮肤的松弛,从而促进眼袋的形成。另外,眼部外伤、疾病等也可能影响眼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眼袋形成,但相对较为少见。
四、对健康和外观的影响
1.外观影响:眼袋会使人看起来显得疲惫、衰老,影响面部的整体美观。无论是脂肪型、松弛型还是混合型眼袋,都会让眼部区域的外观大打折扣,给人一种精神状态不佳的印象。
2.心理影响:明显的眼袋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使人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对于注重外貌的人群来说,眼袋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
3.健康方面:一般来说单纯的眼袋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但如果是由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眼袋伴随其他症状,则需要引起重视。例如,一些肾脏疾病可能会导致眼部水肿,表现为类似眼袋的情况,同时还会伴有其他身体不适症状,如水肿、蛋白尿等,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五、改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非手术改善方法
日常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使用适合眼部的护肤品,如含有胶原蛋白、维生素等成分的眼霜,有助于维持眼部皮肤的弹性和水分。同时,注意眼部的防晒,避免紫外线对眼部皮肤的损伤。
按摩:适当的眼部按摩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例如,用无名指轻轻按摩眼周,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按摩,每次按摩几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拉扯眼部皮肤。
2.手术改善方法
内切法去眼袋:适用于脂肪型眼袋。手术是从结膜入路,切除多余的眶隔脂肪。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皮肤表面无切口,术后肿胀较轻,恢复相对较快。但内切法不能解决皮肤松弛的问题。
外切法去眼袋:适用于松弛型和混合型眼袋。手术从下眼睑皮肤处做切口,去除多余的脂肪和松弛的皮肤。外切法可以同时解决脂肪膨出和皮肤松弛的问题,但术后肿胀和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会有一定的切口痕迹,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淡化。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一般不建议进行眼袋手术,因为手术可能会对身体和哺乳产生一定影响。老年人进行眼袋手术时需要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确保能够耐受手术。有眼部疾病、出血性疾病等的人群在进行眼袋手术前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谨慎决定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