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怎么做
斜视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及不同人群特殊情况。术前需全面检查眼部和全身,做好眼部清洁、饮食休息准备;手术根据患者情况选局部或全身麻醉,经标记、切开结膜、调整眼外肌、缝合结膜操作;术后要做好眼部护理,观察眼位和眼部不适;儿童患者需心理护理、注意饮食活动,成年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各环节密切配合保障手术成功与恢复。
一、术前准备
1.全面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验光、眼位、眼球运动、眼底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斜视的类型、程度以及眼部的整体状况,例如对于共同性斜视,要准确测量斜视角度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配合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镇静下进行检查,以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眼部手术史或眼部疾病史,需要特别关注眼部结构的变化对斜视手术的影响。
全身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因为手术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传染病筛查是为了保障手术环境的安全以及患者的术后恢复。不同年龄患者的全身状况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关注身体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适应手术。
2.术前准备工作
眼部清洁:术前需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一般术前3天开始,每天34次,以清洁眼部,减少眼部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做好眼部清洁工作,确保眼药水准确滴入眼内。
饮食与休息:术前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调整饮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或刺激性食物,以保持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局部麻醉:对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的患者,可采用局部麻醉。在结膜下注射麻醉药物,使眼部感觉神经被阻滞,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但眼部感觉不到疼痛。儿童患者如果能够较好配合,也可考虑局部麻醉,但需要家长做好安抚工作,让患儿放松。
全身麻醉:对于年龄较小、不能配合的儿童患者,通常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可以保证手术在安静、无痛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患儿因不配合而导致手术失败或出现意外情况。
2.手术操作步骤
标记手术部位:医生会根据术前检查确定的斜视情况,在眼部皮肤上标记出手术需要调整肌肉的位置等标记线,以便准确进行手术操作。
切开结膜:使用眼科手术刀在结膜上做一个小切口,暴露眼外肌。不同的斜视类型手术暴露的眼外肌不同,例如共同性内斜视可能主要涉及内直肌等的操作。
调整眼外肌:根据斜视的情况,通过缩短、徙前、徙后等方式对眼外肌进行调整。如果是内斜视,可能需要对内直肌进行适当处理以减弱其力量;如果是外斜视,可能需要对外直肌等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会不断用斜视检查仪等设备监测眼位情况,以确保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缝合结膜:眼外肌调整完成后,用缝线将结膜切口缝合,手术基本完成。
三、术后护理
1.眼部护理
眼药水使用:术后需要继续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等。抗生素眼药水主要是预防感染,一般需要使用12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可以减轻眼部炎症反应,使用时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而定,通常需要逐渐减量。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给患儿滴眼药,注意滴眼药的方法和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眼部包扎与休息:术后可能会对眼部进行适当包扎,以保护术眼。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尤其是儿童患者,要减少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眼部的恢复。
2.恢复观察
眼位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眼位情况,定期复查眼位,看是否达到预期的矫正效果。不同年龄患者的恢复速度和眼位变化可能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眼位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如果发现眼位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眼部不适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眼部疼痛、红肿加重、视力下降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提示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患者
心理护理:儿童对手术往往存在恐惧心理,家长要在术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向患儿简单解释手术过程,减轻其恐惧。术后也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帮助其尽快适应术后的恢复过程。
饮食与活动:儿童术后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等有利于眼部恢复的食物。活动方面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部受到碰撞等,影响手术效果。
2.成年患者
生活方式调整:成年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长时间用眼等不良习惯。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眼部恢复情况,以便调整后续的治疗或护理方案。
斜视手术是一个较为精细的操作,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准确操作以及术后的精心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恢复都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各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注意事项,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密切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