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水肿是眼底视网膜黄斑区发生炎性反应、液体渗入形成水肿且严重影响视力的病症。其常见病因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白内障术后、眼外伤等;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诊断可通过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治疗要点包括针对病因治疗、眼内注射药物、激光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根据各自情况进行相应的诊断、治疗及关怀指导。
一、常见病因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黄斑水肿。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黄斑水肿情况,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生风险逐渐增加。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受此影响,一般来说,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
2.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静脉阻塞后,血液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升高,使得血管通透性改变,液体渗漏到黄斑区引起水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常见,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3.葡萄膜炎:如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等,炎症会波及黄斑区,导致局部血管炎症、渗漏,引发黄斑水肿。不同年龄均可患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更易患葡萄膜炎进而导致黄斑水肿。
4.白内障术后:部分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可能出现黄斑水肿,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手术创伤、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一般多见于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年龄方面无特定限制,但老年患者相对较多。
5.眼外伤:眼部受到外伤后,可能损伤黄斑区相关结构,引起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黄斑水肿。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眼外伤引发,尤其多见于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机械工人等)或儿童玩耍时发生意外受伤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视力逐渐模糊,严重影响日常视物,如看东西不清、变形等。不同病因导致的黄斑水肿,视力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黄斑水肿,视力下降可能是逐渐发生的;而眼外伤导致的黄斑水肿,视力可能在受伤后迅速下降。
2.视物变形:患者会觉得直线变得弯曲,看物体出现扭曲的情况。比如看原本平整的墙面,会感觉墙面有凹凸不平、扭曲的现象。这种视物变形在黄斑水肿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黄斑区受到明显影响时。
3.中心暗点:在视野中心区域出现暗点,即患者能感觉到在眼睛正前方有一块区域视物不清。
三、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黄斑区的形态,看是否有水肿、渗出等情况。医生能看到黄斑区视网膜是否增厚、反光是否增强等表现。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诊断黄斑水肿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层间结构,准确测量黄斑水肿的厚度等情况。通过OCT图像能精确了解水肿的范围和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然后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素循环情况,能发现视网膜血管的渗漏等情况,有助于判断黄斑水肿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四、治疗要点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需要控制血糖;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激光治疗等;葡萄膜炎引起的,则需要进行抗炎治疗等。
2.眼内注射药物:例如可以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这类药物能减少血管渗漏,减轻黄斑水肿。但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
3.激光治疗:对于一些情况,激光治疗可以封闭渗漏的血管,减少黄斑水肿的发生。比如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的黄斑水肿,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激光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黄斑水肿相对较少见,一旦发生往往与先天性因素、遗传性眼病或眼外伤等有关。需要特别注意详细排查病因,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其视力发育的影响,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并且要密切随访观察视力等情况的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黄斑水肿的概率相对较高,常与糖尿病、白内障术后等因素相关。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比如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会影响治疗药物的使用等。同时,要向老年人及其家属充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因为老年人可能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指导。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黄斑水肿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很多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果发生黄斑水肿,要综合考虑妊娠阶段、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在保证孕妇安全和胎儿健康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比如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