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复杂过程,涉及内皮损伤与炎症反应、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等环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其有影响,应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如老年人注重体检与健康生活方式,绝经后女性关注心血管健康,人们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降低相关风险。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内皮损伤与炎症反应
1.内皮损伤因素:多种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如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血管内皮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容易沉积在内皮下,损伤内皮细胞;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内皮的正常功能;糖尿病,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功能紊乱。
2.炎症反应启动: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吸引单核细胞黏附并迁入内皮下。单核细胞在内皮下转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脂纹形成的重要环节。
(二)脂质沉积
1.脂质来源: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脂质沉积的关键。当内皮损伤后,LDL-C容易进入内皮下间隙,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具有更强的致炎和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加重炎症反应。
2.脂质沉积过程:泡沫细胞不断积聚脂质,形成脂纹,随着病情进展,脂质核心逐渐形成,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钙盐沉积等,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
(三)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
1.平滑肌细胞迁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的平滑肌细胞会从中膜迁移到内膜下。在炎症因子等因素的刺激下,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合成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参与粥样斑块的纤维帽形成。
2.平滑肌细胞增殖: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也是粥样斑块发展的重要因素,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合成细胞外基质,使斑块不断增大,同时也增加了斑块的稳定性风险,因为不稳定的纤维帽容易破裂,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应对
(一)年龄因素
1.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修复能力下降,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例如,在老年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2.应对:老年人应更加注重定期体检,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二)性别因素
1.影响:在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例如,绝经后的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2.应对:绝经后女性应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除了常规的健康生活方式外,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的激素替代治疗等,但需权衡利弊。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影响
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加重内皮损伤;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促进脂质沉积;高糖饮食会引起血糖波动,损伤血管内皮并促进脂质合成。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运动不足会导致血脂异常、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不利于血管健康。
吸烟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炎症反应和脂质氧化;过量饮酒会导致血脂紊乱、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2.应对: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盐、脂肪和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血管的损害。
(四)病史因素
1.影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糖尿病会导致糖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并促进脂质沉积;高脂血症直接导致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应对: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如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脂治疗,使血脂指标达到理想水平,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