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怎么回事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胎儿期动脉导管出生后未正常闭合所致,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临床表现有差异,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介入和手术方式,及时治疗预后好,未及时治疗有不良后果,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儿童期、孕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动脉导管未闭的定义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指胎儿时期连接主动脉弓与肺动脉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能正常闭合。正常情况下,胎儿通过胎盘获取氧和营养,动脉导管是重要的血流通道,出生后随着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动脉导管应逐渐闭合,若持续开放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部分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相关改变,例如某些综合征患儿常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如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影响心血管发育过程中动脉导管的正常闭合机制。
2.环境因素:孕期母亲的一些不良因素可能影响胎儿心血管发育,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干扰胎儿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分化和发育,导致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风险增加;另外,孕期接触某些致畸物质等也可能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有关。
三、临床表现
1.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婴幼儿期:小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能无明显症状,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呼吸急促等表现,由于肺循环血量增加,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听诊可闻及胸骨左缘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落后,活动耐力较同龄人差,仍可闻及典型心脏杂音,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这是因为主动脉血液分流入肺动脉,导致体循环血氧含量下降,而肺动脉压力升高后,部分静脉血经未闭动脉导管反流入降主动脉等原因引起。
2.与性别、生活方式关系: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正常生活活动下,患儿可能因心脏负荷增加出现相应不适,但具体生活方式对病情影响主要体现在合理的生活管理有助于维持患儿身体状况,如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可减少心脏负担。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听诊是重要的初步诊断方法,可闻及胸骨左缘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杂音的强度等特点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动脉导管的形态、粗细、血流情况等,能明确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并评估肺动脉压力等情况,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患儿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清晰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相关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导管检查:一般在怀疑有复杂心血管畸形等情况下进行,通过心导管检查可测定肺动脉压力、血氧饱和度等,明确血液分流情况等,但属于有创检查,相对超声心动图应用较少。
五、治疗方式
1.介入治疗:对于合适的患儿可采用介入封堵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动脉导管处进行封堵,达到关闭动脉导管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符合适应证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不同年龄患儿只要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均可考虑该方法,但需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
2.手术治疗: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儿可采用外科手术结扎或缝合动脉导管,手术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式,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其应用相对减少,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仍需外科手术干预,不同年龄患儿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病情等多方面因素。
六、预后情况
1.及时治疗后的预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如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可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心脏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远期预后较好,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
2.未及时治疗的影响:若未及时治疗,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导致严重肺动脉高压,甚至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此时可出现右向左分流,患儿出现明显发绀等,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不同年龄患儿未及时治疗的后果差异较大,年龄越小,未及时治疗对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的影响可能越严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期发现动脉导管未闭需密切监测病情,观察呼吸、心率、体重增长等情况,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于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而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可能需要尽早评估治疗方案,以避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
2.儿童期:儿童期患儿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生长发育,同时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监测心脏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期女性:孕期女性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致畸物质等,做好产前检查,若胎儿经产前检查怀疑有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血管畸形,需进一步咨询专科医生,评估胎儿病情及出生后的治疗等情况,以便做好出生后的医疗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