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状态,分病因(自发性、创伤性、医源性)和病理生理(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两类;临床表现有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等,体征有胸廓饱满等;诊断靠影像学及病史体格检查;治疗分保守、排气、手术;预防需针对有基础病者积极治基础病、避免外伤、高危人群避诱因及定期体检
一、气胸的定义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正常情况下,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潜在腔隙,当各种原因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后,就会引发气胸。
二、气胸的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1.自发性气胸
特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既往无基础肺部疾病的健康人群,好发于青壮年,尤其是瘦高体型者,可能与肺组织本身的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常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肺部病变导致肺组织破坏,形成肺大疱,肺大疱破裂引起气胸;肺结核也可引起,结核病灶破坏肺组织,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肺癌患者也可能出现,肿瘤组织侵犯肺组织,引发气胸等情况。
2.创伤性气胸:多由胸部外伤引起,如车祸、高处坠落、胸部被撞击等,外伤导致胸膜腔与外界相通,气体进入胸膜腔。
3.医源性气胸:是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气胸,如胸腔穿刺、肺活检、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过高等医疗操作均可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引发气胸。
(二)根据病理生理分类
1.闭合性(单纯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
2.开放性(交通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大或因有粘连和牵拉,使破口持续开放,气体可自由进出胸膜腔,患侧胸膜腔压力几乎等于大气压,纵隔可随呼吸左右摆动。
3.张力性(高压性)气胸:胸膜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气体不能顺利排出,使胸膜腔内压力不断升高,可超过大气压,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三、气胸的临床表现
1.症状
突发性胸痛:多为一侧胸部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大时,呼吸困难较为明显,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发绀、呼吸衰竭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发生气胸时,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除了呼吸困难外,可能更易出现烦躁、拒食等表现;女性患者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发生气胸,症状可能与非特殊时期无本质区别,但需结合自身生理状态综合判断。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COPD患者发生气胸时,原有的呼吸困难等症状会加重。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胸痛,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
2.体征
视诊: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患侧呈鼓音。
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四、气胸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肺组织压缩的程度、肺内病变情况等。气胸部位表现为无肺纹理的透亮区,同侧肺组织被压缩向肺门方向,可见压缩肺组织的边缘。
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气胸或肺部基础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评估气胸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肺部基础疾病等情况。
2.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患者的外伤史、基础肺部疾病史等,再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胸廓饱满、气管移位、呼吸音改变等体征,为气胸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五、气胸的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用于少量气胸(肺压缩<20%)、症状较轻的闭合性气胸患者。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吸氧可加快胸腔内气体的吸收。一般来说,少量气体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由于活动量相对较大,更需要严格限制活动;老年人则要注意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排气治疗
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小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闭合性气胸患者。通过穿刺针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抽出,缓解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程度较重,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等情况。通过在胸腔放置引流管,将气体持续引出,促使肺复张。
3.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发生的气胸、持续性漏气的气胸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去除病因,防止气胸复发。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COPD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更密切地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以保障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
六、气胸的预防
1.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COPD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以减少肺部感染和肺组织破坏的风险,从而降低气胸的发生几率。
2.避免胸部外伤,在进行一些可能导致胸部受伤的活动或工作时,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瘦高体型的青少年等特发性气胸的高危人群,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突然用力等可能诱发气胸的动作。同时,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肺部潜在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