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瘤是什么
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肺癌是最常见恶性肺肿瘤)。良性肺肿瘤少见,生长缓慢等;肺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致病因素有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遗传、肺部慢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局部、全身及转移相关症状;诊断靠影像学、病理学、肿瘤标志物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方式,不同人群有差异,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重要,肺部相关病史者需密切监测。
一、良性肺肿瘤
1.定义与特点:良性肺肿瘤是指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的肿瘤。这类肿瘤相对少见。
2.常见类型及相关情况:例如错构瘤,是由支气管壁各种正常组织错乱组合而形成的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若肿瘤较小且无症状,可能定期观察,若肿瘤较大产生压迫症状等则可能考虑手术切除。其发病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等可能对肺部组织产生影响,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其直接导致良性肺肿瘤发生,有相关病史者如既往有肺部慢性炎症等,可能对肺部组织微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二、恶性肺肿瘤(肺癌)
1.发病情况: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
2.致病因素
吸烟: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长期吸烟会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癌变。
空气污染:包括室内空气污染(如厨房油烟、室内燃煤产生的污染物等)和室外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肺部组织,增加肺癌发生风险。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某些职业性致癌物质,如石棉、氡、砷、铬等,患肺癌的几率会明显升高。例如石棉工人,长期吸入石棉纤维,易引发肺癌。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存在可能使个体对肺癌的易感性增加。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肺癌的风险较无家族史人群有所升高,但这并非绝对,只是相对风险增加。
肺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等,长期的肺部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肺部组织发生恶变。
3.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咳嗽是常见症状,多为刺激性干咳,当肿瘤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可加重,呈高调金属音性咳嗽;咯血,多为痰中带血或间断血痰,少数患者可出现大咯血;胸痛,肿瘤侵犯胸膜、胸壁等可引起胸痛,表现为隐痛、钝痛或刺痛等。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高热;消瘦,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乏力,患者常感全身乏力、疲倦等。
肿瘤转移相关症状:肺癌转移至不同部位可引起相应症状,如转移至脑时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等;转移至骨时可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转移至肝时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4.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早期病变可能不易发现;胸部CT检查分辨率高,能够发现较小的肺部病变,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是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MRI)对判断肿瘤是否侵犯纵隔、大血管等有一定价值。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取病变组织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病理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及相关免疫组化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虽然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于确诊肺癌,但可作为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5.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通过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切除肿瘤组织,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肺癌的姑息治疗等。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晚期肺癌的全身治疗。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靶点,相较于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小,疗效较好,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患者。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近年来在肺癌治疗中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同年龄、性别在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耐受性等方面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女性肺癌患者在某些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等方面可能有其特点。生活方式方面,戒烟对于预防肺癌至关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肺癌发生风险及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有肺部相关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肺部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肺肿瘤相关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