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疼痛是什么
胸壁疼痛是胸壁区域因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结构病变或异常引发的疼痛症状,常见病因有肌肉骨骼因素(如肋软骨炎、肋骨骨折、胸壁肌肉拉伤)、神经因素(如肋间神经痛)、内脏疾病牵涉痛(如冠心病、胸膜炎),临床表现有疼痛特点多样及伴随症状不同,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需综合多因素准确诊断与治疗。
一、常见病因
1.肌肉骨骼因素
肋软骨炎:多见于青壮年,可能与劳损、外伤、感染等有关。比如长期伏案工作、剧烈运动导致胸壁肌肉劳损,进而影响肋软骨,引发炎症,出现胸壁局部疼痛,疼痛可能会在活动、咳嗽、深呼吸时加重。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更易受此类因素影响;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姿势、过度运动等是诱因。
肋骨骨折: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如胸部受到撞击、摔倒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肋骨骨折的原因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而青壮年多因严重外伤。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且呼吸、咳嗽时疼痛加剧。
胸壁肌肉拉伤:通常是由于突然的剧烈运动或不正确的运动姿势引起,例如在进行俯卧撑等运动时姿势不当,导致胸壁肌肉拉伤,表现为受伤部位的疼痛、压痛等。
2.神经因素
肋间神经痛:可由胸椎病变、病毒感染等引起。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呈刺痛或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能在某个肋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阵发性疼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可能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坐姿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内脏疾病牵涉痛
冠心病: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表现为胸壁疼痛,尤其是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可放射至胸壁部位。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男性在冠心病的发病早期可能相对女性更易出现一些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是重要危险因素。
胸膜炎:炎症刺激胸膜可引起胸壁牵涉痛,常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胸膜炎。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隐痛、胀痛、灼痛等。比如肋软骨炎引起的疼痛多为局部的刺痛或胀痛;肋间神经痛常为沿神经走行的刺痛。
疼痛的部位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肋软骨炎多发生在胸骨旁的肋软骨部位;肋骨骨折则在骨折部位有明显压痛;肋间神经痛是沿肋间神经分布的区域疼痛。
2.伴随症状
若为冠心病引起的胸壁疼痛,可能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胸膜炎导致的胸壁疼痛常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表现;肋软骨炎可能伴有局部肿胀、压痛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胸壁局部有无压痛、肿块、畸形等情况,通过触摸、按压不同部位来初步判断疼痛的来源。例如检查肋骨骨折时会按压骨折部位,观察患者是否有明显疼痛反应;检查肋软骨炎时会触摸胸骨旁肋软骨区域,看是否有肿胀、压痛。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初步观察肋骨是否有骨折、胸廓骨骼结构是否正常等。对于肋骨骨折,X线能发现骨折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早期肋软骨炎可能显示不明显。
CT检查:对于骨骼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折、肋骨微小病变等。例如对于一些隐匿性的肋骨骨折,CT检查更具优势;在诊断胸膜炎时,CT可帮助观察胸膜的病变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可用于评估胸壁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病变。如对于肋间神经病变、胸壁肌肉炎症等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3.实验室检查
如怀疑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胸壁疼痛,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是否升高,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例如胸膜炎患者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可能会升高。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肋软骨炎,可采取休息、局部热敷等非药物治疗措施,部分患者经过休息等处理后症状可缓解;对于感染性肋软骨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肋骨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定,轻度骨折可采取胸带固定等保守治疗;严重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冠心病引起的胸壁疼痛,需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仅提及药物名称);胸膜炎的治疗则根据病因进行抗感染、抗结核或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
2.对症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但在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需要更谨慎,因为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疼痛,避免随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胸壁疼痛的原因较为复杂,准确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