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分为哪些种类
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胚胎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缺损,孕早期感染等增风险,需关注生长发育)、室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胎儿期接触有害物质增风险,要预防感染)、动脉导管未闭(胎儿动脉导管未按时闭合,早产儿概率高,注意保暖防感染)。后天性心脏病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等,与多种因素有关,要控危险因素)、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室扩大收缩功能减退,肥厚型心肌病心室非对称性肥厚有遗传倾向,限制型心肌病少见心室舒张功能受限)、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累及心脏瓣膜,链球菌感染引发,要预防链球菌感染)、心律失常(早搏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心房颤动多见于老人及有基础病者,要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一、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发育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缺损。可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儿童时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成年后可能出现心悸、气促等表现,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诊断。在胎儿期,母体的一些因素可能增加胎儿患房间隔缺损的风险,如孕早期感染等;对于患有房间隔缺损的儿童,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因为缺损较大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
2.室间隔缺损: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心室间隔存在缺损,根据缺损部位不同分为膜周部、肌部等类型。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在儿童期自行闭合,较大的缺损会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心脏超声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胎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增加室间隔缺损的发生风险,对于患有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病情。
3.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时期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导管未能按时闭合。早产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概率相对较高,患儿可能出现气促、乏力等表现,心脏听诊可闻及杂音,心脏超声可明确诊断。对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影响病情,部分患儿可在一岁内自行闭合,若未闭合则需考虑进一步治疗。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以中年人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心肌损害,需长期密切随访心脏功能。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部分患者由基因突变引起。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症状多样,包括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心脏超声是主要诊断方法。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因为这些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定期监测心脏情况。
限制型心肌病:较为少见,主要特征是心室舒张功能受限。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可出现乏力、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对于限制型心肌病患者,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影响心脏功能,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3.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链球菌感染是引发风湿热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发病相对较多。主要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等,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心脏超声可明确瓣膜病变情况。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要积极预防链球菌感染,如注意居住卫生、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等,因为再次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风湿热复发,加重心脏瓣膜损害。
4.心律失常
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可发生于正常人,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饮酒等可引起,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偶发早搏可能无明显症状,频发早搏可有心悸等不适,心电图是主要诊断方法。对于无基础心脏病的偶发早搏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上述诱发因素;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早搏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也可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的中青年。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长期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要评估脑卒中风险,根据风险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等措施,同时要控制心室率,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