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指双侧颈动脉血管壁病变,内膜增厚、变硬且有脂质沉积成斑块,影响脑部供血、增加脑缺血等风险。其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发展会出现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致脑梗死。诊断方法有超声、CTA、MRA、DSA等。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重治疗安全性,儿童和青少年先调整生活方式、谨慎用药,孕妇优先生活方式干预、避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且均需密切关注病情。
一、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定义
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是指双侧颈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内膜增厚、变硬,同时有脂质等物质沉积形成斑块。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当发生硬化和斑块形成时,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增加脑缺血、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病因及影响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出现老化和退变,患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风险增加。男性在中老年阶段的发病风险相对女性略高,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发病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大量饮酒会影响脂质代谢,增加血液黏稠度。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易引发肥胖、高血压等疾病,进而加重动脉硬化。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使血脂、血糖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
3.病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血管长期处于不良的血液环境中,血管壁更容易受损,斑块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此外,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可能使其更容易发生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三、临床表现
早期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当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影响脑部供血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眼前发黑等,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若斑块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可引发脑梗死,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后果。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常用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颈动脉的形态、结构,测量血管内径、内膜厚度,判断斑块的大小、位置、性质(如软斑、硬斑等)。
2.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更准确地显示颈动脉的病变情况,对于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等有重要价值。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走行、狭窄部位和程度,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采用。
五、治疗措施
1.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所有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合理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8.523.9kg/m2)。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稳定斑块,延缓斑块进展。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如果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还需要使用相应的降压、降糖药物,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3.手术治疗:当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程度严重(一般认为狭窄程度超过70%),或出现频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通过手术切除颈动脉内的斑块,恢复血管通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通过介入手段将支架放置在狭窄的血管内,撑开血管,改善血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时,应更加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和青少年:虽然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少见,但如果存在家族性高脂血症等遗传因素,也可能发病。对于这类患者,应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治疗,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生理负担加重,可能会影响血管状态。对于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孕妇,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定期进行产检和血管超声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