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有刺激迷走神经、药物、电复律等方法,缓解期包括病因治疗、药物预防发作、导管消融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并关注相关风险及特殊要求。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一)刺激迷走神经方法
1.Valsalva动作: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适用于无严重心肺疾病的成人患者,通过改变胸腔内压力,影响心脏的反射性调节,可能终止心动过速,但需注意操作应适度,避免引发不适。
2.按压颈动脉窦:患者取仰卧位,先按压一侧颈动脉窦约5-10秒,若无效再按压另一侧,注意不能同时按压两侧,以免引起脑缺血,该方法对成人有效,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儿童及有颈动脉窦过敏史者禁用。
3.面部浸冷水:让患者将面部浸入冰水中,通过刺激面部的冷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适用于成人,操作时需注意避免溺水等意外。
(二)药物治疗
1.腺苷:起效迅速,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之一,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来终止心动过速,但半衰期极短,仅有数秒,需快速静脉注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呼吸困难、胸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2.维拉帕米:为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细胞钙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适用于无心力衰竭、低血压等情况的成人患者,静脉注射时需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严重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3.普罗帕酮: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用于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三)电复律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可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一般为50-100J,通过瞬间高能电流终止心动过速,需在麻醉下进行,以减轻患者痛苦,复律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二、缓解期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并治疗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基础病因,如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需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通过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减少对心脏的刺激,从而降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纠正心脏结构异常。
(二)药物预防发作
1.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可用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适用于无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但哮喘患者、严重心动过缓患者禁用,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
2.普罗帕酮:也可用于缓解期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但同样需注意其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3.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钙内流,减慢心率和房室结传导,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对于有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三)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传递到心脏内的异常传导通路,使其组织坏死,从而阻断折返环路,达到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目的。该治疗方法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成功率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等,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与患者充分沟通治疗的利弊。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在急性发作期,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可根据儿童情况适当尝试,但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度性。药物治疗时,需严格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不恰当的剂量。例如,腺苷在儿童中的使用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且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导管消融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因为儿童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尚在发育中,治疗相关并发症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或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有严重相互作用的药物。例如,使用维拉帕米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功能,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较差,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可能更为敏感。电复律治疗时也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三)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需兼顾母体和胎儿的安全。急性发作期可首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如Valsalva动作等。药物治疗时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在必要时可谨慎使用腺苷等药物,但需严格权衡利弊。导管消融治疗在妊娠期一般不优先考虑,除非病情极为严重且经过充分评估后认为收益大于风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