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如何治疗
二尖瓣关闭不全治疗分内科和外科。内科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控基础病、戒烟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及针对基础疾病用药(心衰用利尿剂等,房颤用抗凝药);外科要根据有无症状及左心室功能等选时机,手术方式有修复术(病变轻首选,保留自身结构)和置换术(病变重时,机械瓣需终身抗凝,生物瓣有远期风险);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密切监测;儿童患者治疗遵儿科原则;女性患者妊娠期要监测,手术需考虑生育等因素。
一、内科治疗
1.一般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无症状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血压控制更严格),因为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情。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劝导其戒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不利于心脏健康。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在进行牙科操作、上呼吸道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受损的二尖瓣容易成为细菌侵袭的部位,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2.药物治疗
针对基础疾病的药物:如果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心脏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室重构等。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长期使用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需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及抗凝强度。如果CHADS-VASc评分≥2分,一般需要抗凝治疗,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等则不需要常规监测INR,但需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
二、外科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
无症状但左心室功能异常者:当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LVEF<60%)或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0mm)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因为此时虽然患者无症状,但心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改变,及时手术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有症状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或反复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情况时,应尽早进行手术。例如,患者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提示心脏已不能满足机体在活动时的氧供需求,此时心脏功能已经明显受损,需要通过手术修复或置换二尖瓣来改善心脏功能。
2.手术方式
二尖瓣修复术:这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对于病变较轻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通过修复病变的二尖瓣瓣叶、瓣环等结构,恢复二尖瓣的正常关闭功能。例如,对于因瓣叶脱垂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通过瓣叶成形术恢复瓣叶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与二尖瓣置换术相比,二尖瓣修复术可以保留自身的二尖瓣结构,减少术后抗凝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的女性等具有更好的优势。
二尖瓣置换术:当二尖瓣病变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要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置换的瓣膜可以是机械瓣或生物瓣。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要终身抗凝;生物瓣不需要终身抗凝,但存在远期瓣周漏、衰败等风险。对于年龄较大(如>70岁)且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生物瓣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而对于年轻、需要长期抗凝且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机械瓣可能更为适宜。
三、特殊人群的考虑
1.老年患者:老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手术风险。对于适合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需要密切监测心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例如,老年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需要加强呼吸道管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咳痰等。
2.儿童患者:儿科患者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对于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需要在儿童期进行手术干预,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患儿的全身情况、心功能等。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如果是在妊娠期发现二尖瓣关闭不全,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妊娠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会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情恶化。对于需要手术的女性患者,要考虑到生育需求等因素。如果选择机械瓣置换,需要在妊娠前与医生充分沟通抗凝方案,因为华法林在妊娠早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需要调整抗凝药物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在妊娠特定时期调整为其他抗凝方式;如果选择生物瓣置换,要考虑生物瓣衰败对未来妊娠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