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治疗方法
皮肤瘙痒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方法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皮肤保湿(日常用含甘油等成分护肤品,婴幼儿注意选择温和产品及控制洗澡频率)、避免刺激因素(选宽松棉质衣物,调节居住环境温度湿度)、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辛辣等易致敏食物,多摄入有益维生素食物,避免搔抓并转移注意力等);药物治疗外用有糖皮质激素类药膏(不同强度适用不同情况,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适用于特定部位及情况,可能有局部不适),口服有抗组胺药物(分代及不同特点)、短期用的糖皮质激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特殊原因瘙痒用的其他口服药物(需医生明确诊断指导)。
一、皮肤瘙痒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皮肤保湿
皮肤干燥是引起皮肤瘙痒常见原因之一,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干性皮肤人群,保持皮肤适当的水分至关重要。日常应使用温和的保湿剂,如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研究表明,定期涂抹保湿剂可以改善皮肤的水合状态,减少皮肤瘙痒的发生频率。例如,每天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乳液,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锁住水分,缓解因干燥导致的瘙痒。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保湿产品,且洗澡频率不宜过高,控制在每周2-3次较为适宜,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瘙痒。
(二)避免刺激因素
1.衣物选择:应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容易引起皮肤摩擦和过敏的材质衣物。化纤材质的衣物往往静电较大,容易刺激皮肤,而羊毛材质可能对部分人群的皮肤产生致敏作用。对于患有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衣物的选择,以减少皮肤瘙痒的诱发因素。
2.环境因素:保持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建议维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过于炎热、干燥或潮湿的环境都可能加重皮肤瘙痒。例如,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注意通风散热,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皮肤功能衰退,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下降,更需关注居住环境的调节。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某些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坚果等,这些营养素对皮肤健康有益。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皮肤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能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例如,每天食用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对于改善皮肤状态、缓解瘙痒有一定帮助。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更要严格注意饮食的选择,避免食用已知的致敏食物。
2.避免搔抓:搔抓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从而加重瘙痒症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避免无意识的搔抓,如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与他人聊天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修剪其指甲,防止搔抓时造成皮肤严重损伤,同时可以给儿童佩戴棉质的手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搔抓行为对皮肤的伤害。
二、药物治疗方法
(一)外用药物
1.糖皮质激素类药膏: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但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药膏适用情况不同,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可用于面部、婴儿等皮肤薄嫩部位的轻度瘙痒;中效或强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适用于肥厚性皮损的瘙痒,但要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免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这类药物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的情况。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钙调磷酸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炎作用,相对来说不良反应较少,但可能会引起局部短暂的灼热感等不适。
(二)口服药物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皮肤瘙痒最常用的口服药物之一,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具有镇静作用,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人群应慎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镇静作用较轻,起效较快,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症状,且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例如,西替利嗪适用于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等;氯雷他定可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对于儿童患者,应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和剂量,一般优先选择第二代无镇静或镇静作用较轻的抗组胺药物。
2.糖皮质激素:在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可短期使用,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引起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剂量,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3.其他口服药物:对于胆汁淤积性瘙痒等特殊原因引起的瘙痒,可能会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神经源性瘙痒等情况,可能会用到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都需要在医生的明确诊断和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择。



